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6(2 / 2)

加入书签

杨氏听了更气:“还有什么事儿比你娶媳妇更是正经事?我告诉你,我已经跟县里的几个官媒都说好了,过了十五你就给我乖乖的跟着媒婆上门去相看媳妇,今年你说什么也得给我把儿媳妇娶回来!”

“以后再说吧,我这赶时间帮辛夫人去买绸布呢!”张大郎一听头都要大了,忙丢下一句话便从杨氏身边溜了出门。

杨氏看着晃悠的院门气得直喘,嘴里嘀嘀咕咕的说:“真是个冤孽,怎么就生了个这么不省心的臭小子,人家儿子都巴不得早点娶亲,偏我家这个,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呸!”

张大郎跑出了巷口外才放缓了步子,一边往兄弟家走,一边在心里嘀咕:以往娘亲都是自己回家住了半个月才开始嫌自己碍眼,今年怎么才第二天就对自己又打又训的,奇了怪了。

张大郎所在的镖局开在县城门口那附近,镖局的人大多也住在城门那一片。

这镖局规模不小,分了六个运镖队,每队有八到十人。

张大郎在的那个运镖队便有足十人,一半是干了十多年以上的老人,一半是和张大郎差不多时候进的新人。

再小的圈子里都有江湖,更何况他们本就是习武的粗人,自然而然的分了两个团体,老人那边儿瞧不上新人们小打小闹带点绸布

挣那点碎银子,他们自有来钱的门道,只是背着新人们干,并不愿带他们发财。

和张大郎相好的四个弟兄都成家了,不像张大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便各个都用预支的月钱带回两三匹绸布,在江州买才六、七钱银子一匹,混在商队里不用交税也没有运费,回来一匹就挣个三、四钱银子。

他们走镖的月钱高也就一两银子,这带一回私货就白得一个月月钱,除了张大郎另外四个都干。

张大郎挨个敲门,给每一家的嫂子都留一包点心道一声新年好万事吉祥,然后把四个兄弟都叫到了一块儿,才掏出装了银子的荷包晃了晃说:“兄弟帮你们找了个稳定的销路,定金都拿来了,日后再去江州走镖,带回来的绸布都不用费劲找人来散卖了,拿回来就有人都收走。”

过年都穿新衣裳,张大郎这四个兄弟各个都是家里剩了些不同的料子,拼在身上花花绿绿的热闹极了,听了都高兴起来,嚷嚷着:“好极了好极了,老子再也不用被婆娘逼着穿这花绿的衣裳了,老子练武的哪穿得惯这绸衣,说实话还没老子那麻布的短打穿着好看呢!”

张大郎轻轻松松的谈好了收购绸布的生意,把二两银子给四个弟兄分了,说尾款过些时日再结。

有张大郎作保,又听说买绸布的人家是县衙书吏辛大人家,几个镖师自然是不担心的,收了定金便急性子的说:“老子这就去把绸布给你送去,免得万一有人来买布,家里那婆娘傻乎乎的把布剪了。”

这边一切顺利,辛长平和辛盛那边也是早就到了黎山脚下的杨氏祖宅。

辛长平他们出发的时候刚到巳时,黎山离县城不是很远,往日里辛盛步行走着也就一个时辰便到了,从辛家驾驴车去更快些,半个时辰便到了。

今日杨氏族长杨怀恩的院子里热闹非凡,他每年初五都会留在家里接待来拜年的学生,不论是考上功名的,还是白身的,今天只要来拜年,他都会见一见,勉励几句。

只是这些学生他也不是全认得,毕竟他是书院的山长,名义上书院里所有就读过的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