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64(2 / 2)
只叹路途遥远,他不能转身就回到她身边。
*
凯瑟琳很快回了哈佛。
40年代初的国际关系专业没有太多课程,没有“冷战”,自然没有关于冷战的课程;没有“全球一体化”的概念,自然也没有相关课程;没有“恐怖主义”的概念,没有“中东政治”,更不关心“亚太地区政治”。
有了“地缘政治”的概念,必修《比较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分析》等课程,还有研究英国政治的课程,但还没有与时俱进到研究本次世界大战。教授们虽然有点担心欧洲战争会从局部战争演变成又一次世界大战,可因为法德边境安静得近乎诡异,教授们也看不透战局到底要如何发展、会不会再次成为席卷世界的大战。
除了外交策略之外,凯瑟琳还对欧洲各国的军事准备很感兴趣。
英法联军在法德边境“静坐”实际主要原因是因为波兰败的太快,德军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战斗理念,战斗机和轰炸机先走一波,抢夺制空权,打得波兰军队晕头转向;配合地面部队的快速机动部队,一路碾压。
? 如?您?访?问?的?W?a?n?g?址?F?a?b?u?页?不?是?i????????e?n??????2????.?c?????则?为?山?寨?佔?点
既然波兰已经战败,再想牵制德军就没有必要了,于是德国西线的“战争”才变得如此奇怪,德军没有出击,英法联军也按兵不动。
英法两国都想尽办法想要了解德军的打法,由于信息不全面,导致两国战争部和军部的应对也不及时。英国的陆军装备一般,几乎是纯步兵;法军有一些装甲部队,但远远落后于德军的装甲机动部队,完全不够打的。
英国已经派人来美国大采购了,法国紧随其后,战斗机、轰炸机订单下了一堆。法国跳过自家空军的试飞阶段,直接订了80架“雨燕40-1”战斗机。第一批50架将在1940年8月交付。
另外在去年圣诞节之前,英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在渥太华签订了《空军联合训练协议》,将在加拿大设立飞行训练基地,训练来自这四个国家的飞行员机组成员,包括飞行员、领航员、无线电操作员、工程师等,人数达到6万人,时间跨度至少3年。
代理总督阿拉斯泰尔也参加了会议,不过他不负责具体事务。
空军基地的选址工作进行的很快,挑选了多伦多到渥太华中间的一个小村庄特伦顿,特伦顿在安大略湖畔,地势平整。过了新年便开始整理土地,修建建筑物。与此同时也开始了第二轮征兵,这批兵源将在飞行学校中进行初级培训,然后再根据各人特长分配具体岗位,进行高级课程的进修。
凯瑟琳重点研究英国的军事准备,实际英国的对策居然相当科学,皇家空军已经意识到制空权的重要性,配合地面快速机动部队有奇效,照着德军抄作业,在美国订购了战斗机、坦克等军事装备;陆军也已经开始全国征兵动员,目前大不列颠岛到处都是新兵训练营。
海军部也加班加点的疯狂爆舰,但本土产能有限,许多订单下到属国,加拿大为主要订单接收国。
军费开支可想而知的暴涨。
凯瑟琳又写了一篇专栏文章,《坐以待毙的法国》,矛头直指法国陆军总司令莫里斯甘末林上将,认为甘末林没有坚持进攻德国是一个巨大的失误,法军应该不惜一切代价空袭德国的工业重镇比如鲁尔等地,德军必定回防;错过战机后,法军也只能待在边境线上与德军对峙。甘末林以为马奇诺防线就能防住德军吗?错!现代已经是多兵种配合作战的时代,拥有绝对优势数量的战斗
机的德军将会把英法联军打个落花流水!
《泰晤士报》根本不敢发这篇报道,只好再次托人去问国王和首相的意见。
乔治六世国王看完文章只能倒吸一口凉气:你这是长他人威风你知道吗!
首相张伯伦则是:躺了,你爱写啥写啥。
第255章
《泰晤士报》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