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46(2 / 2)

加入书签

第242章

“我可以换个住处。”凯瑟琳思忖。

谢尔盖

慎重考虑,“我赞成主动出击,不能一直被动,但不能用你当诱饵,太危险。”

他不知道怎么想的,“或许……可以请休斯先生为你在好莱坞找个替身,我可以这么安排——”

咦?

好像……也不是不行。就是她又要改换一下形象,而且最好不要待在波士顿。

*

凯瑟琳目前是哈佛大学国际关系三年级学生,课程依然排的很满。暑假出去结了个婚度了个蜜月,凯瑟琳也没觉得跟以前有什么不同。教授上课还是很喜欢提问她,男生也还是填满教室。

大部分美国人其实并不关心远在另一个半球发生的战争,倒是国际关系专业因为其相关性,几乎所有课程都会提及德波战争。

教授会问,英国的怀柔绥靖外交策略有无错误?是否太软弱?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军备竞赛是否从另一个方面加快了战争的来临?

凯瑟琳认为《凡尔赛条约》做的不够彻底,既没有将德国彻底瓜分,也没有让德国人民安然接受条约,反而几乎所有德国人都认为《凡尔赛条约》乃奇耻大辱。从根本上来说,英法美还要点面子,因此没有彻底分割德国;另外德国的战争赔款高得离谱,德国花上100年都无法全部赔付。压迫太狠的结果,就是无论谁成为德国元首,都只能带领德国人民走出巨额负债,唯一的选择也只有战争了。

美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并没有解决德国的社会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美国企业做的是“竭泽而渔”的事情,资本家只想赚钱,他们已经赚到了足够的钱,所以现在无法收回在德资产也很正常。就当他们支付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利息吧。

说到这里,凯瑟琳给同学和教授下了猛药。

“我很奇怪,德国可是出现了卡尔马克思这样的思想家、哲学家的国家,马丁路德也是德国人,德国人善于思辨,也勇于实践,英法美怎么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一点?工/人/运/动最早发生在欧洲三个最先进的国家:英法德,谁能得到这股力量,谁就能左右国家的命运。最近的案例请参考苏联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希特勒得到了这股力量,他就能决定德国的命运。”

男生们:震惊!这是可以说的吗?

教授欣慰的说:“你说的很好,LadyRomanova。你已经跳出普通外交关系,从更广阔的宏观层次思考问题。”

凯瑟琳矜持微笑。

她确实奇怪教授不考虑群众基础,只讨论什么政治秩序啊边界政治呀,全都高屋建瓯,都是上层人玩的游戏,不考虑平民和底层的死活。希特勒的崛起实际就是最佳的“平民逆袭”的范例,从今年开始,一定会有无数人开始研究他。

希特勒确实做到了“不能青史留名,便要遗臭万年”,也是另外一种“成功学”吧。

*

阿拉斯泰尔没能请到假。

英国9月3日宣战,大英帝国旗下自治领加拿大紧随其后,议会投票表决,于9月10日对德宣战。因此加拿大这边也颁布了《义务兵役法》,适龄男性全部登记,进行战时征兵动员。

他这个王室王子、龙骑兵团少校就得全加到处跑,他可是王室在加拿大的门面担当呢。

总督约翰巴肯也日程满满,要巡视加拿大全境,跟各省议会讨论战时供应问题。打仗打的是什么?主要只有两点:人和钱。

有人口才有士兵,有人口才有经济,加拿大目前总人口1120万,常备军队只有4000名陆军、不到2000名海军,空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以1:1的性别比例,全加有大约500万到550万男性人口,18岁到45岁成年男性大概有300万,再去除病和弱,以及工农业必须的工人,理论上加拿大可以征兵100万到150万。

战争机器开动是惊人的,英国军部现在肯定到处下订单,飞机坦克大炮枪支弹药军卡,都需要时间才能出产足够数量。凯瑟琳预计加拿大将成为大英帝国治下最大供应商,澳大利亚毕竟太远了,而且产能不够高,南非也是同样问题,这两个国家大概就是个原料供应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