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92(2 / 2)

加入书签

“不对。你别看他怎么说的,看他怎么做的。他33年上台,到现在6年多了,德国发生过大范围屠杀犹太人的事件吗?”

几人摇头,确实没有。

“他命令军队大范围驱逐过犹太人吗?”

几人又摇头,确实也没有。

“德国在1929年之前有50万犹太人,现在大概只有30万犹太人了,这减少的20万人去了哪里?”

伊利亚回答:“大部分去了巴勒斯坦,一小部分到了美国。”

“大概10年就减少了2/5的犹太人,他们用得着搞什么‘水晶之夜’吗?”

杰克、乔都沉思。

“而且你们不觉得奇怪吗,光是波士顿地区最大的3家报纸都报道了‘水晶之夜’,其他报纸呢?我以为美国媒体不会在乎发生在遥远欧洲的事情。”

有一点嘲讽。

但也……这些报道出现的太快了,而且口吻也太一致了。

他们交换了报纸,3篇报道大同小异,都是严厉指责德国纳粹的倒行逆施、同情犹太人的悲惨命运。

杰克犹豫,“你是说,这有可能是有预谋的,但并不是希特勒的指示?”

“我可没说,这是你自己说的。”

“会是谁?”比约恩似乎自言自语。

“很简单,再过几天看看。这件事情最后的受益者是谁,那么谁的嫌疑就最大。”

伊利亚说:“受益者肯定不是希特勒。”

乔便说:“国际社会都会一致谴责他,还会给德国施压。”

“施压的目的是什么?总要有目的吧?”

乔看了一眼杰克,“会敦促各国放开移民,接下来德国也会被迫同意发放更多的护照给犹太人。”

不错呀你,我看好你哦,小乔!

“还有,这里说导火索是巴黎的犹太少年枪杀德国外交官事件,外交官9日下午在巴黎死了,9日晚上就展开了对犹太人的报复?希特勒现在正在忙着收回但泽的事情,他不会在乎一个小小外交秘书的死活,也不会因为区区一位秘书得罪英国和法国,影响他收回但泽的大计。”

几人都点头:没错!比起犹太人问题,但泽问题才会是德国更在意的。

*

凯瑟琳觉得现在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更深入了,这就是在世界知名学府学习的好处,之一。以前她也觉得“水晶之夜”暴露了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但在学习了国际关系的有关知识、了解了现在发生的各种政治事件之后,就会自然而然产生怀疑:事情的真相真是如此吗?

分明疑点很多,完全没有合理解释。将报复犹太人的行动定在“啤酒馆政变”纪念日就是很不可思议的,希特勒绝对不允许有人或事情玷污这个光荣之日。而且,这一天德国军政高层几乎都不在柏林而在慕尼黑参加纪念日活动,就给各部门造成了一个权力“真空期”,相关部门根本来不及反应。

这一天,哈佛校园里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水晶之夜”。

下午的小组讨论上,有同学就此请教她这位英国王后。

“你要问我的意见,我只会说‘无可奉告’。”

“你不同情犹太人吗?”

啧,这话问的。她竟不知道美国人现在就如此“政治正确”了,实际美国人一直排斥犹太人的好吗,不然美国政府怎么会在几年前就宣布拒绝犹太人移民了。

“我同情一切可同情的人,而不是针对整个民族。每个人都知道,民族这个群体十分庞大,良莠不齐,一定有正直之人,也一定有邪恶之人。你不会要求我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吧?”

“邪恶之人毕竟是少数。”

“那么我同情一切可同情的人、正直的善良的人,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对方不得不表示同意。

凯瑟琳得意一笑,“那么我认为接下来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各国的反应。乔纳森,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