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6(1 / 2)
:“这事说来话长。”
林知了:“离晌午开店还早,你可以慢慢说。”
薛二哥从中秋节说起。
去年中秋刘丽娘回婆家过节吃了一肚子气,今年中秋选择回娘家。
刘丽娘只拎几样薄礼上门,刘家也没有嫌她吝啬。老弱妇孺对她都很和气。然而饭吃到一半,刘母叫她拜观音,她嫂子递给她一个偏方,叫她拿回去试试。
刘丽娘认为娘家人为她着想,担心她老无所依,便收下这份好意。饭后她嫂子言语间透露出,若是依然没用就领养吧。
刘丽娘的姐姐也在,用开玩笑的语气问她家老小怎么样。薛二哥当场变脸,刘丽娘的嫂子见状赶忙岔开话题。
回来的路上刘丽娘把偏方给薛二哥,问他药材贵不贵,不贵的话试试也无妨。
打开偏方,身为郎中的薛二哥脸色一言难尽,只因第一味药是紫河车。
待刘丽娘弄清楚紫河车是什么,险些气晕过去。
哪怕薛二哥宽慰她紫河车是常用药,刘丽娘依然很恼火。
过了一段时间到冬至二人气消了,又看在刘家亲自来请的份上,二人和和气气地去刘家过节。
这次吃饭的时候没人添堵。然而饭后刘父刘母郑重其事地跟薛二哥和刘丽娘聊孩子的事。
刘家嫁出去的女儿一直没有孩子,刘家也会被人嘲笑。
无论过继还是抱养,总要给他们个准话。
薛二哥问他岳父,孩子姓刘还是姓薛。刘父不假思索地回答,自是姓薛。薛二哥阴阳怪气地回一句“您还知道姓薛呢。我薛家又不是无后。再说,我娘都不急,你急什么。”
翁婿二人不欢而散。
昨天腊八到刘家,刘父干脆不跟他商量,叫他带个孩子回去,正是刘大哥的小儿子。
薛二哥气急回一句:“我可以换个妻子!”
刘丽娘知道薛二哥说的是气话,心里也难受极了。刘家像是忘了七出之一有无子似的,薛二哥的话让他们意识到薛二哥不是非刘家不可。刘丽娘大嫂就打圆场,说也是为他俩着急,这都成亲六年了。
回来的路上,薛二哥对刘丽娘说:“我敢打赌,你爹娘担心咱俩赚的钱日后都给我侄子。”
刘家是担心他俩一直无后,将来薛大哥再娶再生,然后把陈氏生的长子过继给薛二哥。
刘家认为刘丽娘嫁给薛二哥的时候薛家没什么钱,如今薛二哥的钱有刘丽娘一半,刘丽娘姓刘,她的钱就是刘家的,哪能便宜外人。
这可不是一笔小钱。
刘家问过林知了每月给她多少钱,刘丽娘回答他俩十贯。刘家替刘丽娘算一笔账——吃住在店里,薛二哥偶尔可以接诊,每年至少存百两白银。他俩忙十年,就是千两。这些银钱在城里也是一笔巨款。要是在村里,有这么多钱可以横着走。
若是他俩干二十年,不止存千两银钱,还可以在城里买一处小院。
哪怕刘丽娘过继了侄子,薛二哥还要养他侄子,将来他俩的财产一分为二,刘家子弟也能分到千贯钱。
对于一年到头存二三十贯的乡里人而言,这么大一笔钱很难不心动。
刘家人也没有因此感到羞愧,他们认为又不是白要这笔钱,舍出去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会给刘丽娘和薛二哥养老,他俩并不吃亏。
过继这种事在村里很常见,刘家认为刘丽娘应该可以理解且接受。然而刘丽娘始终不松口,刘家人就很生气,愈发觉着她不识好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