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64(1 / 2)

加入书签

借阅,这次都跟珍宝一样。实则也怕别人比他多研究一日,来年比他考得好把他挤下去。以至于直到年底不屑同底层百姓商人往来的门阀世家还不知道此事。

丹阳郡王倒是早早听说过,但他不爱读书,亲友也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底下人孝敬一本,他一看编撰者是“通明”就束之高阁。

春节期间跟朋友吃吃喝喝,听到友人提到今年院试要变天,他后知后觉“通明”是薛通明。丹阳郡王忍不住暗骂,多加个姓能累死他吗。

无独有偶。

门阀世家趁着过年休沐跟亲友往来闲谈,听到“试题集”就说是沽名钓誉之辈写的。又说教人参加科举考试的书,哪年没有十本八本啊。他们的亲友不敢反驳,可事关薛理,又忍不住问:“薛探花跟那些酸秀才不一样吧?应该没必要胡言乱语。”

此刻这些名门望族才意识这次是他们自以为是。

然而书店休息,买不到!

年初六,书店开门,这些人才买到试题集。官宦人家看到里面的内容很失望,都是一些人尽皆知的常识,用得着特意编一本书吗。

转念一想薛理今年才二十二岁,只在东宫待半年,还是一名小吏,能看到什么。有幸参加宫宴,也是因为他是当年的探花。

许多世家选择把这本书弃之一旁,令家中子弟继续学习他们精心编撰的书籍试题。

难得见到官场一角的贫民子弟依然把此书奉为圭臬!

四月份又一年院试到来,薛理跟去年一样带着小鸽子陪学子们去临安府。

年底礼部尚书被一撸到底,薛理不需要遮遮掩掩,这次便和学子们同车而行。

第69章 怀疑作弊

前朝有机会读书且参加科举考试的多是门阀世家。商人没有资格参加科考。工匠无人推荐也没有资格参加。贫民子弟没钱读书。即便有人有幸参加也会落榜, 盖因考官只会录取自己人。

本朝严格执行糊名制,即把考生姓名糊上。贫民子弟有望考中,又允许商人子弟参加科考,朝中百官也多了许多农工商子弟。

曾经有人建议院试三年两次。然而反对声过大, 是以如今依然一年一次。

常言道, 你有张良计, 我有过墙梯。一年一次不是吗, 那我就控制录取人数。

临安位于江南水乡百姓富足,读书人多,录取率极低, 比如一千名童生只录取十五人。

若非如此, 万松书院也不至于两年无一考中。袁家也不会那么高兴,给薛理送来一车礼物。

五月底名次出来, 临安府城全城哗然。

丹阳县城独占鳌头——万松书院五人, 其他书院、私学以及民间十三人。

若是按照秀才录取率,丹阳县只有六个名额。可是丹阳隶属临安府,与临安周边几个县一同去府城考试, 又因姓名被糊,分辨不出籍贯,录取率自然是根据总数。

抢占了其他地方十几个名额,周边知县有意见,但意见不大,即便丹阳今年颗粒无收, 空出的名额也轮不到他们。

临安府城几大世家认为丹阳童生集体作弊,要求重试。

知县担心他人微言轻拗不过这些世家,便请丹阳郡王出山。

丹阳百姓争气,丹阳郡王与有荣焉, 于是随知县前往府城。面对咄咄逼人的世家豪强,这位皇亲一点也不惯着,抬手把底下人孝敬的那本试题集甩过去:“作弊?只怕学道大人担不起!”

此刻担任本次院试的学道也在,他不明所以。知县手里也有一本试题集,本想同知府解释,见状就呈给学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