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二十章 山河表里山西路(2 / 2)

加入书签

临汾县的建雄马驿,师生两人穿着便服,扮成两位铃医,在四位便衣护卫前后散开的护卫下,到附近的村镇体察民情。

「宪之,你不可学为师这样刚直绝情。」

走在乡镇土道上,身穿青色道袍,头戴方形庄子巾的左光斗捋着胡须说。

身穿粗布纳衣,头戴纯阳,脚穿云袜十方鞋,右手持「妙手回春」幡旗,左手摇指铃的史可法一愣。

「老师,这是为何?」

「为师出仕以来,屡屡上疏弹劾奸佞,还下过诏狱,后得皇上圣明,特赦出狱,外放陕北。

为师本性如此,名声如此,做得再耿直绝情,同僚也只能骂一句不通情理的倔驴。

可宪之你不同,你正值风云激荡之时,大明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必再邀取清名,只要用心理事抚民,做出政绩来,自然会扶摇直上。「

左光斗说的有些含蓄,但他的得意弟子史可法还是听懂了。

为师是诏狱认证过的,翻脸不讲情面,别的官员也无可奈何。

这是为师用二十多年官场清誉,以及身家性命换来的。

你这个初入仕途的年轻人就不行。

而且现在大明官场风气从上至下正在改变,卖直邀名已经不行了。

你辛辛苦苦邀得清名,皇上真的会把你放在翰林院丶国史馆丶皇史成丶詹事府等清贵的地方,让你清闲到发疯。

「宪之,你要懂得办事,而办事就免不了跟百姓打交道,跟官绅打交道,跟胥吏打交道。我们出任地方官的主要职责,就是为百姓谋福利...

既然如此,要懂得做事的方法手段。官绅胥吏,成事不足败事有馀。我们为了百姓,委屈折身与他们周旋一二又如何?

为师北上太原,一路拒绝地方州县官吏,并非无情。以后为师治理山西,还要他们遵循政令,尽心尽责,为师不可能把一省知县知州都弹劾罢免了。

为师不见他们,只是想看到最真实的山西民情,不想被他们的阿谀奉承和空话假话先见为主。」

左光斗叹了一口气,「先见为主,固执己见,为师因此这两样,吃了不少苦头。宪之,为师不希望你重蹈覆辙。「

「学牢记师的教诲。」

建雄驿站修在建雄镇旁边,故而得名。

它又在平阳府治临汾县旁边。

平阳府是山西第一大府,南有解池,西有蒲州,名士大儒,缙绅世家聚集之地。

北面有洪洞丶霍州,汾河盆地肥沃之地,也是晋商聚集之地。

连接两地的临汾县,自然是山西数一数二的繁华大县,在它旁边,扼守南北要冲的建雄镇,能看到临汾县城的影子。

正好今日建雄镇又是赶集的日子,人头涌动,热闹非凡。

转了一圈,史可法轻声道:「老师,这里看着繁华,实际上有些不妙,往来百姓,许多是蓬头垢面丶衣衫褴褛,枯瘦面削丶多有菜色。角落那边,居然还有插标卖儿女之人。

老师,学生查过卷宗,山西这三年无天灾,尤其是平阳府,只有去年有一场小旱而已,很快就缓解。「

「既无天灾,那就是人祸。」

「老师是说这里田地兼并,酷烈非常?「

左光斗捋着胡须说:「从太原往南,一直到蒲州,沿着整个汾河,河谷盆地,是山西最富庶之地。

这里又文华鼎盛,商贾盛行。

那些得了功名,做了朝官的官绅们,功成名就后会做什麽?

那些攀附权贵,大发横财的商贾们,盆满钵满后会做什麽?「

史可法毫不迟疑地说:「置办田地,修葺宅院。」

「没错!你我师生一路走来,看到多少深府大院?

蒲州张家,前首辅张四维宅院,韩家,前首辅韩炉宅院:还有闻喜薛家,孝义霍家,曲沃李家...

那家不是田连阡陌。

还有那些商贾,也以买田置宅为荣。

山西就这麽点田地,他们占了去,百姓还剩多少。「

师生俩正说着,突然有一群人冲了过来,横冲直撞,驱赶百姓,稍有不从就棍棒相加C

集市的男女老少被赶得鸡飞狗跳,被打得哭爹喊娘。

左光斗和史可法差点被冲倒在地,幸好四名锦衣卫保安司的军校机警,见势不妙护着两人跑到一边,这才免了无妄之灾。

只见这些人光着头,或理着短发,穿着一身短打紧身的僧衣,僧不僧,俗不俗。他们肆无忌惮地开出一条路,很快就走过来一群人。

为首的是十几位跟他们一样的人,手持棍棒,耀武扬威。

后面跟着七八位僧人,头有戒疤,身上的僧衣却多为丝绸,很名贵,举着两面幡旗。

写着「开花献佛」,另写着「敕建护国佑圣罗寺。」

幡旗后面是三顶金顶青呢八抬大轿,每顶大轿周围有四位十三四岁唇红齿白的少年僧人伴随,后面是力夫抬着各种佛事法器,足足有二十六担。

一上百人,浩浩荡荡,趾高气昂地穿过人群,直向临汾县城而去。

罗寺!

左光斗和史可法对视一眼。

「老师,学生记得罗寺是五台山名寺,始建于前唐,后因孝定贞纯皇太后于万历初年下诏重建,还带头捐了钱粮。「

「没错,正是它。」左光目光闪烁,随即拉住一位卖字的老童生。

「老丈,这罗喉寺如此仪仗来临汾,有何事?」

老童生苦笑着说:「能有何事,说是给平阳府地方百姓诵经祈福,其实就是来收今年的供奉钱。」

「供奉钱?」

「是啊,五台山有大庙十二座,小庙二十四座,不大不小十八座,每座都有来头,不是圣旨敕建,就是地方官绅合资筹建。

尤其以显通寺丶塔院寺丶菩萨顶丶罗睺寺丶殊像寺丶碧山寺丶金阁寺丶广宗寺丶广仁寺丶南山寺丶龙泉寺丶七佛寺这十二座为盛。

这十二座寺庙僧人,每年都要受各府县官绅邀请,到地方诵经祈福,求佛祖保佑风调雨顺...来了后,地方不得供奉孝敬?

羊毛出在羊毛上!

佛祖保佑官绅老爷们官运亨通丶财源广进,供奉孝敬却要我们来出,这上哪说理去!」

走到远处一座山丘,看着熙攘的建雄镇,远处巍峨如山的临汾县城,还有奔流不息的汾河。

远近田地上,无数男丁,十三四岁到五六十岁,光着黝黑的上身,汗流浃背地弯腰耕种。

七月的烈日,照得他们汗水里冒着油光。

左光斗噙着泪光念道:「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