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212【公案】(2 / 2)
叶庆略显沉肃地说道:「太和二年,令尊时任监察御史,受命协查一桩军械贪渎案。此案牵扯到时任兵部尚书丶京军西山营提督和宣大总兵,乃是今上登基之后处置的第一件大案。彼时有兵部武库司郎中凌青卷入其中,令尊查明凌青乃是贪腐一条线上的重要节点。后经陛下允准,靖安司查抄凌家,发现大量贪墨和行贿的罪证,凌青在诏狱中畏罪自杀,其妻随即自尽。」
薛淮听得眉头微皱。
正月初八在影园雅室之中,他从徐知微口中得知对方下毒的缘由,提取出几个关键信息,随即拜托叶庆通过靖安司查询当年薛明章经手过的案子。
通过靖安司高层的判断,只有太和二年兵部大案中的凌家符合徐知微所言家破人亡的条件,然而薛淮没有想到这件案子牵连如此之广,兵部尚书丶京营提督和宣大总兵单拎出来哪个不是朝堂重臣?
他想了想,沉吟道:「凌家是否还有人活着?」
叶庆道:「凌青有二子一女,两个儿子死在流放之地,一个女儿已经出阁,夫家乃是京中富商柳家。当时因为陛下震怒,凌家被查抄,凌青及其妻子相继暴亡,其女凌英因已嫁作柳家妇,按律法不在株连之列。但柳家为求自保,迅速将其休弃。凌英被逐出柳家后不久,其夫柳从便在商旅途中遇悍匪横死,所携货物遭劫,柳家亦因此败落。」
薛淮心中一动,从凌英的年纪和遭遇来看,她极有可能是徐知微口中的姑姑,便问道:「凌英下落可知?」
叶庆摇头道:「卷宗上并无明确记载,盖因此案已经了结,凌英本就不在株连之列,无人在意她的生死。薛大人,此案年代久远,诸多亲历者已不在人世,凌柳两家更早已化作尘土,想要查清详细极为困难。」
薛淮明白他的言外之意。
靖安司都统韩佥知道天子对薛淮的器重,不介意在这种小事上出手相助,但薛淮若是想驱使靖安司动用大量人手去查一件十八年前的旧案,那就是逾越之举。
薛淮遂话锋一转问道:「叶掌令,以你的经验判断,这件案子可有明显的疑点?」
「令尊薛公时任监察御史,因协查此案铁面无私丶证据确凿,深得陛下嘉许,太和五年便外放擢为扬州知府。」
叶庆字斟句酌,轻声道:「不过此案结案速度之快确实不同寻常,像这种涉及三位重臣的军械大案,牵连广取证难,各方抗辩朝堂角力,按照常理拖上一两年也是常事,但此案仅仅用时半年便结案,而且根据卷宗记载,令尊曾力主追查流失军械的确凿去向,然此议最终被内阁压下。」
薛淮的手指轻轻敲着扶手。
他想起去年离京之前,天子曾经对他说过这样一番话:「当年扬州盐税积弊极深,薛卿入宫求见,开门见山地告诉朕,他要去扬州肃清盐政,还赋税于民,充盈国库。」
天子似是表明薛明章是主动寻求外放扬州,然而事实果真如此麽?
薛明章是否因为得罪不该得罪的人而被迫暂时离开中枢,就像薛淮他自己一样?
「那凌青呢?」
薛淮没有忽略此人,看着叶庆问道:「他是真有罪还是被冤枉的?」
「从卷宗记载来看,凌青确实是贪腐中的一环,靖安司从凌家查抄出黄金五千两和珠宝玉器若干,且凌青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
叶庆神情凝重地说道:「但是他畏罪自杀之事存在疑点,而且他的两个儿子之死也不太正常,二人被判流放辽东戍边,一个突发急症暴毙,另一个深夜失足坠崖,时间相隔不到半月。」
薛淮沉吟道:「也就是说……这样一件看似证据确凿的铁案,其实还有不少疏漏?」
叶庆轻咳一声,宽慰道:「薛大人,令尊薛公当时并非主持查案之人,他不知此案全貌,事后亦难以接触详细,因此凌家后续的遭遇其实和令尊无关。」
薛淮并非是在怀疑薛明章有问题,他只是觉得这件案子绝对比预想得更复杂,问题在于如叶庆所言,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八年,就算他在京城也很难再查下去。
他思忖片刻,又问道:「叶掌令,当年是何人主持查办这件案子?」
叶庆微微迟疑,随即低声说出一个响亮的名字:「时任礼部左侍郎,宁珩之。」
内阁首辅宁珩之。
薛淮心中一凛,宁珩之的出现意味着这件案子的一应结果都是当今天子的要求。
他脑海中又浮现另外一个名字,状若无意地说道:「叶掌令,我记得镇远侯秦大人于太和四年升任宣大总兵,又于太和七年取得一场大胜,一战剿灭数万鞑子,从而奠定我朝北境数十年太平,对麽?」
叶庆有些佩服这位年轻同知的敏锐,当下只是简略地应道:「是。」
薛淮并未深入这个话题。
两人又谈了一阵关于济民堂的问题和后续的安排,叶庆便匆匆告辞。
薛淮起身来到窗边站定,望着庭院中的嫩芽新抽,双眼微微眯了起来。
太和二年,天子还未坐稳那张龙椅,一桩及时出现的军械大案扳倒了一位兵部尚书丶一位京营提督和一位宣大总兵。
宁珩之通过这桩大案名动朝野,为他后续升任吏部尚书奠定基础,而秦万里顺利接过宣大兵权,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成为军中新贵,风头一时无两。
宫里那位天子则凭藉朝中大量的人事变动以及几位近臣的卓越表现,逐步将权柄收拢于手。
至于那些滚滚落地的人头之中是否有含冤而死者,以及刚刚崭露头角的薛明章在其中承受怎样的煎熬,显然不是圣天子会在意的事情。
「呼……」
薛淮面上浮现一抹冷冽的笑意,眼神愈发幽深。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