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124【正当年】(1 / 2)
第125章 124【正当年】
「人力终有穷尽之时。」
章时缓缓打开话匣子,语调略显沉重:「厅尊既然提到这五处积弊,下官便说说自己的看法。」
「这五病并非泾渭分明,虽说各有成因,但是在下官看来,它们是互相连带影响,最终形成难以根治的顽疾。」
「田地兼并之患历来存在,这并非我朝独有,往前上千年历朝历代皆是如此。一般而言,世间太平几十年上百年,土地就会朝官绅地主手里集中,贫民的生活越来越艰难,而本县地处长江和运河交汇之处,水患定然会加重兼并之患。」
「去年洪灾过后,本县地价暴跌。虽说下官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但是仍旧无法满足所有百姓的需求,再加上粮商囤积居奇,米价居高不下,百姓只能卖地求活,而在豪族富绅的有意打压下,地价相较往年低了不止三成。」
「最终豪族富绅低价夺田,百姓沦为佃户,种着原本属于自己的田地,仅能换来微薄的口粮。如此一来,本县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富绅满身绫罗绸缎,穷苦百姓衣衫褴褛,这便是厅尊先前看到的景象。」
「至于漕运和盐政,这是整个江南地区的顽疾,其中势力之复杂丶利益之巨大,足以让太多人身不由己,莫说下官这个小小的知县,便是本省巡抚都不敢轻易插手此事。」
「但是下官也曾剖析过这两处积弊的根底。」
「漕运之弊在于损耗丶关卡丶贩私丶垄断,一条漕船往往能牵扯到地方官府丶士绅丶商贾丶漕兵丶漕工丶中枢丶内廷等方方面面的利益,谁敢查?谁能查?纵然出现无法遮掩的疏漏,亦不过是推出几个替罪羔羊,能对朝野有个交待就罢了。」
「盐政之弊在于专营导致的层层盘剥,最底层的灶户根本活不下去,只能铤而走险贩卖私盐。太和十二年苏州民变,太和十三年海门民变,太和十五年安丰民变,太和十六年永嘉民变,这些都是因为盐政苛刻引发的动乱,即便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冲击,但是这根弦越来越紧绷是不争的事实。」
章时一口气说到这里,沧桑的面庞上满是无奈。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薛淮并不在意章时对他心存抗拒,如果章时在经历如此坎坷的前提下,对他这个陌生上官一来就倾注信任,那他反而要仔细考察对方的品格。
更重要的是,薛淮不希望见到一个故作姿态丶邀买清名的腐儒,好在章时给了他足够的惊喜。
从章时的陈述来看,这位七品知县不愧是二甲进士出身,看待问题非常深入,而且从始至终没有掉书袋,用最平实的语言揭开所谓盛世的真相。
夸赞之后,薛淮顺势问道:「那依你之见,这五处积弊要如何应对呢?」
「这……」
章时再度陷入迟疑。
他并非敝帚自珍,而是经历过太多的打压和欺瞒,本能不敢相信旁人,若非薛淮的名声足够好,今日又是礼贤下士的诚挚姿态,他连先前那些话都不想说。
毕竟于他而言,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前途渺茫,而是拥有希望又失望,且再三经受这样的打击。
薛淮大致了解他的内心想法,因而平静地说道:「章知县若不介怀,便让本官抛砖引玉如何?」
章时暗暗松了一口气,垂首道:「愿闻其详。」
「方才你细论这五处积弊的内因,本官对此深表赞同。」
薛淮抬手摘下一根柳枝,在身前的土地上划出一道线,徐徐道:「假设这便是本县江堤,我们可以看到本县三面环水背负长江,且运河穿城而过,河道淤泥日积月累,一旦江水上涨,洪水便会快速倒灌城内。江堤稳固倒还好,倘若堤坝决口,整个仪真县将近一半的地区都会遭受洪水侵袭。」
章时索性蹲下身观察,略显讶异地说道:「厅尊对本地水文竟然如此了解。」
薛淮坦然道:「先父当年曾于扬州治水,留下一本河工手札,我曾反覆研究,因此还算了解。」
「原来如此。」
章时抬眼望着薛淮,满怀期待地问道:「不知厅尊可有应对之法?」
这显然还是试探,或者说章时想知道两人的想法是否一致。
薛淮也蹲下身,不紧不慢地说道:「治水难以一蹴而就,这是极需耐心的水磨功夫。在本官看来,仪真水患在于江堤加固,亦在运河清淤,除此之外还需分流引水。」
「请厅尊细说!」
章时的语气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
薛淮用柳枝在那条线上延伸出三条线,道:「分流之法,其一是在东边水门处修建泄洪渠,其二是连通邵伯湖,枯水期可以蓄水,汛期可以减轻江堤的压力,其三便是在运河修筑滚水坝和流沟。三管齐下,可保江堤和运河两岸之稳固。」
「此策可行!」
章时对薛淮顿生知音之感,继而道:「此外还可用植柳沉石之法加固江堤,这些工程又能形成以工代赈之用,让本县贫苦百姓多一个选择。」
薛淮颔首道:「便是这个道理,当百姓们能从官府这里找到活计,他们就不必在码头上苦熬,想来那些富绅为了留住人手,不敢继续肆无忌惮地苛待他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