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章 全给我打包带走!(求追读!收藏!)(1 / 2)

加入书签

京城西郊。

计算机发展工业区,第一晶片厂。

无尘车间内摆放着一个庞然大物,长有近五米,宽三米,高四米,重达十五吨。

这就是杨学斌举国之力制造出来的DUV光刻机,可以生产150纳米的晶片,这种技术水平相当于现实世界的二十世纪末的水平。

不过这并不是它的潜力。

通过ArF浸没式,经过多重曝光后,甚至可以制造出七纳米的晶片。

「启动!」

随着杨学斌一声令下,DUV光刻机启动,并开始试生产。

为了这台光刻机,杨学斌付诸了无数心血,光是调试他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

今天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了。

经过处理的八英寸矽片被送入光刻机内进行光刻,随后便是显影丶刻蚀和去胶等步骤,然后不断重复这一过程80次,最终在矽片上构建3D电晶体结构。

晶片生产是个漫长的过程,从投料到切割封装,以及经过最终测试,大概需要十周,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

杨学斌自然不可能守在这里,他还要加紧督促软体组完成作业系统的编写,像其他软体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了。

1969年5月25日。

150纳米的晶片经过了最终测试,只不过良品率有些低,还不到百分之五十。

不过相对于初生产,这已经很不错了。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接下来的良品率自然会慢慢提升。

DUV光刻机投产成功,杨学斌并没有第一时间上报,而是加紧其他设备的最终研发,像显卡丶音效卡丶路由器等都需要用到晶片。

晶片,是整个弯道工程的最后一块拼图。

……

时间飞逝,转眼间又是三个月。

计算机发展工业区。

大会议室。

此时,数百技术人员齐聚,看着杨学斌熟练的组装出一台桌上型电脑。

随着杨学斌按下主机开关,液晶显示器亮起,一行行代码快速闪过,系统程序进行自检后,很快就进入了视窗桌面。

纯色桌面上有十几个图标,都是各种软体工具。

杨学斌首先打开文档,切换到智能拼音输入法,噼里啪啦地一阵敲打,一个个汉字就清晰地出现在文档上,看得众人眼睛都瞪大了。

虽然早知道会有这个效果,但第一次见到还是忍不住震撼。

这可是实时的人机互动,而且是可视化的。

随后,杨学斌又试了试其他软体,包括专业的CAD丶EAD等等。

实际上工业生产涉及到的软体太多太多,即便是杨学斌领导的软体小组也没办法短时间内全部设计出来,需要后续进行陆续地开发。

最后杨学斌测试了下运行速度,将近5亿/秒。

要知道当前世界上,最快的巨型机其运行速度也就是每秒千万次而已。

放下滑鼠,杨学斌站了起来,转身看着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他深呼了口气高声道:「同志们,我宣布,计算机通过测试。」

轰!

会议室里顿时沸腾了,大家兴奋地欢呼。

「哈哈哈,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

「呜呜。我好想哭,太激动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