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1章 三个分配档位(2 / 2)

加入书签

·已婚家庭每人每月可领2000元人民币,两人合计4000元。

·已婚家庭且有孩子的,每人每月可领4000元人民币,两人合计8000元人民币,此外孩子也有额外补贴,每胎每月补贴600元,一直补贴到孩子满12周岁。

在讨论孩子的额外补贴时,有人提出补贴到6周岁为止,有人提出补贴到18岁成年。

最后折了个中,定在了12周岁。

由此可见,这套适用于过渡期的分配机制,这就是从制度上驱动人们增加结婚生子意愿。

结婚和生孩子是个人的自由,国家当然不会强制规定。

但结婚生子能拿到的福利,确确实实是肉眼可见的成倍大幅飙升,反之获得的福利就少得多。

怎麽选择,就看自己的意愿了。

单身才拿1300块钱,已婚有孩能拿4000块,两者相差2700元。

实际上最少相差了3300块钱以上,因为同时至少有一个孩子,能额外获得600元补贴,二胎就是1200元丶三胎就是1800元。

从对社会贡献的角度而言,在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普通大众群体当中,这三个群体贡献最大的肯定是已婚有孩家庭,其次是已婚,最后才是单身群体。

光是消费力这一块,已婚有孩家庭的贡献一定远大于后两者,而单身人士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多一个已婚有孩家庭,就少一个潜在社会不稳定因子,这又是另一大贡献。

无所事事的单身人士,反而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在对社会贡献层面而言,甚至是减分项的。

至于少数天才或个人能力卓着的单身人士,他对社会的贡献可能会大于甚至远大于普通已婚有孩家庭。

但人家都天才卓着了,年收入必然是几十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社会精英人士,他们根本就不差这仨瓜俩枣,而且大概率不会失业。

退一步讲就算他失业了也不会主动去登记,因为一旦登记失业,身价就会贬值,议价能力就会下降,今后再就业的时候企业方就会压他的价,所以这部分人群无论男女都可以直接忽略掉。

由此可见,国家制定这套分配机制,就是要让对社会贡献越大的人群获得更多的福利分配。

在以前也包括当下在内,一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最简单的方式是劳动丶工作,从事生产活动。

但以后新的机器人时代,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最简单的方式就变成了结婚丶生子丶消费。

即便在当下只要结婚丶生子丶消费,其实也一样在为社会做出贡献。

但问题在于,它不是当下最简单的方式。

现在结婚难,生了孩子培养长大更是难,有此两难,哪还敢大肆消费啊。

结婚生子就已经是最大的消费。

这套适用于「过渡期」的差异化的分配机制,其实是额外暗含了另一种变相的单身税。

因为单身人士分配到的福利在实际上远小于已婚人士,另一边机器人税费收上来的钱可没有减少,同时已婚人士能拿到的钱比单身人士更多。

这就等于是单身人用自己的钱转移支付,拿去补贴其他已婚家庭。

那可以百分百确定这套分配机制一旦公布,单身人士肯定会骂街,肯定大呼不公,肯定节奏飞起。

单身人士就不是人?已婚人士就高人一等?

一定会出现这种言论满天飞,因为利益决定了立场,单身人士不满是必然的。

不满就对了。

要是满意了,那愿意结婚的人只会更少。

单身责任小丶压力小,是最舒适的状态。

都不愿意结婚生子了,那怎麽维持人口增长和正常的代际更替?

如果人口增长跟不上,导致整体消费力的增长跟不上,那边还在大幅飙增的产能,过剩危机怎麽平抑?

……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