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三十二章 晋王京尹 刀向豪强(2 / 2)

加入书签

历任五代帝王,为保证来日社稷存续,本就喜欢给储君大量权力。

只是过往的五代储君,无一人能守住就是。

相比于慢慢反应过来的大臣们,各国使节还依然处于震惊中。

各国使节,由于见识所限,可能没大臣们想的那麽深。

但听完封赏诏书后,各国使节心中都有着一道惊叹出现:

「中原出现了一位像天可汗的储君!」

当这道惊叹出现在心中,各国使节的脑袋,变得蜷缩了起来。

赵匡胤知道他的封赏,会给殿内众人造成相当大的震撼,故而他给了众人反应的时间。

在见到众人大多反应过来后,赵匡胤方才高声呼道:

「晋王!」

于赵匡胤的高呼下,身穿王服的赵德秀带着激动心情应声大步跨出。

赵德秀的身影一出现,瞬间成为殿内众人的焦点。

在殿内众人眼中,这一刻的赵德秀,光芒万丈!

赵德秀停在丹墀下,声音清朗地应道:

「臣在!」

赵匡胤望着阶下身影,眉宇间变得愈发柔和。

昔日陈桥驿的风波犹在眼前,如今这孩子已能毫无争议的,承担起社稷重担。

赵匡胤微微抬手,御座旁的王继恩忙捧来一座玉盘。

玉盘上摆着的,是赵匡胤命名工巧匠打造的亲王玺印及金冠。

接着赵匡胤已起身朝着阶下走去,一旁王继恩亦步亦趋。

「晋王玺印,重若泰山。

今日你受此玺印,需要时刻以百姓为念,莫负了这方印的分量。」

片刻后,赵匡胤已来到赵德秀身前,他的话语中多了几分父子间的温情。

赵匡胤来到身前后,赵德秀已俯身。

在满殿的注视下,赵匡胤亲自取起盘上金冠,将它戴在了赵德秀头上。

接着赵德秀从赵匡胤手中接过玉盘。

承载着众多玺印的玉盘沉重,当赵德秀朝着赵匡胤行礼承命时,殿外爆发出一阵阵欢呼:

原是在礼官的示意下,殿外的禁军将士在齐呼着「晋王千岁」。

滚滚虎贲声浪,如战鼓声般涌入殿中,震的殿内众臣再无法安坐。

宰相范质与王溥率先出列,躬身道:

「臣等恭贺陛下,恭贺晋王殿下!」

有着范质与王溥的带领,起身百官随之纷纷躬身,一大片紫绯绿的袍袖如浪涛般起伏,显得壮观非凡。

距那一日的元旦宴会,过去已有一段时间。

今年众臣们并未休沐。

在万岁殿中,赵匡胤将目光落在赵德秀身上。

「晋王,你怎麽看?」

赵匡胤询问的,是关于如何安置城外流民一事。

在先前的统计下,开封城外的流民,目前有二十万之众。

二十万流民中,少有青壮,多的是老弱妇孺。

尽管由于赵德秀从湖湘之地带来大量粮食,解了京畿地区的燃眉之急,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坐吃定然山空,得想办法帮助流民们自力更生。

在赵匡胤的询问下,赵德秀起身答道:

「臣以为,可效前朝之制,给予流民土地。」

流民的产生,在于连绵不绝的战乱,让许多百姓失去了土地。

失去安身立命之本后,百姓只能成为流民,四处游荡,寻找那渺茫的生机。

故而要想根治流民之事,自然是要「授田」。

赵德秀的建议,让赵匡胤点了点头。

见赵匡胤有所意动,赵德秀接着说道:

「中原丧乱数十年,有着大量无人开垦的田地。

中原本为沃野,之所以会有缺粮之患,症结正是在于此处。

既中原荒废田地遍布,而中原又有大量流民,官府若能引导流民开垦荒田,如此一来,不止中原缺粮之患可解,流民之乱亦能根治。」

流民前身,基本上是各地的务农百姓。

别看流民中老弱妇孺居多,但让她们去打仗不行,用来开垦荒地却是一把好手。

赵德秀说完后,赵匡胤愈发意动。

赵匡胤并非不知,若能让流民开垦中原荒地,会是一两全其美之策。

但要想做到这一点,得有两点基础。

第一点基础是:官府要重新丈量中原田地。

第二点基础是,官府要统计好流民的一应情况。

乍听之下,好似听起来第二点更难,实际上并不是。

因为对于古代百姓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命。

只要官府有流露出,要给流民重新授田的想法,每一位流民都会认真配合起官府的登记行为。

流民能配合,再派出有经验的户部官吏执行,这一件事耗时耗力是必然,却终究会水到渠成。

真正难得是第一点。

因为荒地无人开垦,不代表无主。

绵延战乱,对地方秩序造成了很大破坏,在战乱中,众多地方豪强消散于世间。

但地方豪强宛若韭菜,清理完一批,又出现一批。

目前天下间最多的地方豪强,便是支郡地方的节度使及他们的亲信。

何谓支郡?

唐末五代时,各地节度使或防御使割据一方,兼领数州,称为「支郡」。

当一处地方成为节度使的独立王国后,那处地方内的土地,就会成为节度使及他们亲信的私产。

更可恨的是,由于战乱导致百姓大量逃亡南方,而失去开垦土地的百姓后,地方豪强们宁愿土地荒废,也不愿将占据的土地交出来还给国家。

这就形成了很诡异的一面。

哪怕中央政府有心恢复生产,哪怕一州内荒废土地与流民共存,地方生产就是恢复不起来。

因殿内都是亲信,赵匡胤看向赵德秀问道:

「晋王是觉得,该行「罢领支郡」一事了?」

要想打断地方豪强垄断土地的行为,自是要先斩断他们垄断地方的名义。

面对赵匡胤的询问,赵德秀感觉到头上王冠的分量后,坚定的答道:

「中央武威正盛,时机已到!」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