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三十章 开封震动 暴击符王(2 / 2)

加入书签

「中原的英雄,被她找到咯~」

万岁殿中。

赵匡胤正与一众大臣,因雪灾的到来而忧心忡忡。

刚升为同平章事的赵普,率先拱手对赵匡胤说道:

「此番雪灾来势汹汹,城外流民日益增多,若再下令赈济,恐会越止不住。」

赵普的禀报,让赵匡胤脸上的忧色,愈发沉重几分。

「城中的存粮,再难分出一部分吗?」

听到赵匡胤的询问后,赵普果断的摇了摇头。

近一年来,开封周边局势不断稳定,稳定的局势让原本逃离的百姓,都选择回到开封城中。

开封城作为国家首都,若人口能恢复到战前水准,对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

但首都人口的不断增多,正为大宋渐渐带来一个问题:

城中存粮逐渐减少。

造成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原的农耕经济未完全恢复。

多年的战乱,对中原的破坏力太大,这导致中原土地荒芜众多,人口流散严重。

诚然前几年至今,柴荣及赵匡胤一直在鼓励农桑。

在两代明君的政策扶助下,中原的农耕经济是在逐步恢复,但要想恢复到巅峰时期,是需要时间的。

而人口的大量涌入,说快不过数月之间。

虽说淮南之战后,开封城内的粮仓,得到了一次丰富的补充。

但近几年来,禁军一直在外征战。

军队外出征战,一向是最耗费钱粮。

这一原因,亦促使着开封城的粮食储备,正在迅速的消耗着。

好在赵德秀在半月内就平灭南平国,让前线禁军的粮食,得以在南平国得到补给。

不然的话,上个月赵匡胤就得下令赵德秀班师。

察觉到赵匡胤的忧虑后,在座的符彦卿提出了一个办法:

「事有轻重。

陛下不如派军队,驱逐聚集在城外的流民。」

符彦卿话音刚落,在座许多臣子,脸上都有着附议之色。

在许多大臣看来,若不用顾虑到城外流民的话,城内的存粮,是足够坚持到下一次南唐运粮前来的。

另外驱逐流民,不让流民影响到重要城市的经济生态,本就是当世君主常用的手段。

乱世流民,称不上百姓。

至于在驱逐流民过程中,流民会死伤多少,流民被驱逐后未来如何

这重要吗?

符彦卿在镇抚地方时,为维护地方稳定,都是这麽做的。

在他心中,流民是不稳定因素,称不上同类。

符彦卿话音刚落,赵匡胤便深深看了他一眼。

这一办法,他又如何不知?

非不知,实不愿。

「卿所言固然有理,然天下百姓,皆是朕臣民。

朕不会轻易弃之。」

回应符彦卿时,赵匡胤尽量忍住内心怒气。

要不是看符彦卿在地方影响力深重,换做旁人,赵匡胤早就让侍卫将他架出去了。

沈义伦看出了赵匡胤的不豫,他起身进言道:

「城中存粮,尚能坚持一段时日。

或太原王,已经在运粮北上。」

沈义伦刚说完,符彦卿心中就发出一声轻笑。

符彦卿知道,赵匡胤曾下令让赵德秀调粮。

正因有此事,赵匡胤才会迟迟无法下定决心驱逐流民。

赵匡胤的应对策略有用,但得有一个前提。

南平再富庶,能供养前线大军作战,就已实属不易。

哪有馀力再供给开封城?

要想南粮北调,解决开封城燃眉之急,除非赵德秀能将武平国短时间内一口吞下。

而宋军不利水战,短时间攻灭武平国,能有多大可能呢?

陛下偏爱太原王。

偏爱之心,让陛下的判断力下降了。

于公于私,符彦卿决意再劝道:

「太原王善战,世所周知。

然帝都安危,岂能尽系于太原王之身乎?

臣窃为国家忧之。」

符彦卿在朝野中,拥有强大的声望,他本人亦是世之名将。

世人时有称呼符彦卿为「符王」者。

他这番话一出来,殿内不少大臣都有意动。

符彦卿的话,让赵匡胤下意识握紧了手中玉斧。

就在符彦卿老神在在时,殿外出现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片刻后,一脸喜意的范质,欢快的如一年轻人般,矫健踱步入内。

一进入殿中,范质就急忙对着赵匡胤及在座众臣言道:

「武平国,已被太原王攻灭!

太原王遣来信使,言他正加紧运粮北上!」

范质的两道惊呼,犹如两针强心剂打入殿内的众人心中。

一开始众人还沉浸在,赵德秀灭国之快速的震惊中。

下一刻他们的内心,就被「运粮北上」四个字所带来的喜悦紧紧包裹。

而众人中,最高兴的无疑是赵匡胤。

赵匡胤「蹭」的一下从御座上起身:

「快拿过来!」

赵匡胤的语气中充满着催促。

没一会儿,赵德秀发来的军报就已落入赵匡胤手中。

当赵匡胤看完军报中的内容后,他顷刻间大笑起来。

「哈哈哈!」

「火烧洞庭,令天地为之变色!」

「这一把火烧的好!」

说完这些后,赵匡胤难掩内心激动,他下意识举着手中玉斧朝着符彦卿大步走去。

赵匡胤本就身姿雄壮,现他手握武器,气势汹汹地朝符彦卿走来,直将符彦卿吓得脸色大变。

老神不在,唯有惊慌。

就在符彦卿吓得腿软时,来到身前的赵匡胤并未斧击他。

赵匡胤直接将军报放置符彦卿眼前:

「再说一遍,太原王如何?」

赵匡胤话音刚落,殿内众臣纷纷望来,符彦卿顿时面色涨红。

有时精神攻击,更让人想吐血!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