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重进愤恨 狭路相逢(2 / 2)
「他畏惧于中原精锐,不愿贸然相助便罢。
为何还要助赵德秀,意欲率军袭击我扬州?」
骂完李璟后,李重进又不甘心的在翟守珣面前发出了一声声充满怒意的质问。
扬州守将在察觉到唐军的异动后,立刻发了这封军报来求援。
唐军的不轨企图,直接将李重进逼入绝境中。
听着李重进的咆哮声,翟守珣心中暗喜。
李璟一直犹豫着不肯发兵相助淮南,最主要原因在于他畏中原如虎。
除却这一原因外,还与他暗中实施的一些手段有关。
但不管怎麽说,翟守珣如李重进一般,事先最多认为唐军会两不相帮。
没想到唐军竟会出乎意料的,突然出兵协助宋军平叛。
唐军有这变化,想来是太原王谋划的结果。
愤恨不已的李重进,很快亦意识到这一点。
「一定是赵德秀。
小小年纪,心思竟如此诡诈!」
在赵德秀初至淮南时,李重进还轻松地在翟守珣面前出言调侃道:
「中原多言德秀善谋。
今光义善奔,吾已见矣。
倒要再瞧瞧赵德秀,是如何善谋。」
李重进的调侃声音犹在耳,真让他见识到了又不高兴。
当李重进还在愤怒时,厅外一名斥候冲进来禀报导:
「节帅,数千宋军正在北上。」
一听这话,翟守珣差点就要笑出声来。
环环相扣,仗就应该这麽打。
然心中再高兴,翟守珣面上还是大惊失色道:
「贼子,何其速也!」
喊完这句话后,翟守珣连对着李重进「慌乱」谏道:
「节帅,快下令撤军吧。
再不撤,就来不及了。」
翟守珣的话,立刻让李重进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扬州有丢失的风险,尽快撤军回防本就是应有之义。
赵德秀派这一支精锐前来,为的是拖延他回军的速度。
一想到这一点,李重进连下达将令道:
「传令全军,速归扬州!」
李重进的将令中,已带上了一些慌乱。
三军之中,兵士各样,常因特长而有所区分。
细分之下,有报国之士,突陈之士,争锋之士等。
而今日赵德秀让曹彬统领的五千精锐,大多是军中的「搴旗之士」。
搴旗之士,乃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也。
特意选择搴旗之士交由曹彬统领,是为了曹彬能以最快的速度,前往来安城下。
不曾料到,在曹彬率军离开宋军大营还未多久,前方斥候就回报已察觉到淮南军的踪迹。
得知这一消息后,曹彬望了望远处的地形,心中便明白了李重进的用意。
周围地形多河流丶山坡,这地形是不利于数万大军展开的。
想来李重进得知他率军的消息后,想着抢先一步占据有利地形,用来层层阻击己方大军。
能想到这一点,李重进无愧宿将之称。
宋军与叛军正同向前进,一场遭遇战将不可避免的发生。
在命军士休整的同时,曹彬遥望起正愈发接近的淮南军。
「听闻李重进在淮南有一驰影军,号称精锐。
想来那便是了。」
驾马在曹彬身旁的杨业,顺着曹彬手指的方向看去,看到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
「太原王要灭的就是敌军精锐。」
杨业此话一出,令曹彬点了点头。
赵德秀知道他能收到唐军的动向,李重进亦能收到。
而在得知扬州有危险后,撤军是李重进必然会做的选择。
李重进一旦撤军,宋军的机会就来了。
由于宋军人数众多,辎重无数,赵德秀无法一道将令,就令数万禁军齐压压朝着来安县进发。
但这并不影响,赵德秀先派一支精锐咬住撤退的叛军。
为保证大军的安全,李重进得知此消息后,唯有一个选择:率精锐殿后,掩护大军撤退。
而这一选择,是赵德秀想看到的。
「若能一战击溃叛军精锐,才能不负太原王信任。」
「精锐对精锐,杨司马,有信心否?」
曹彬看向杨业,问出了这番话。
面对曹彬的询问,杨业大笑道:
「主上功业在此一举,我岂敢贪生而死于三军之后?」
说完这句话后,杨业举了举手中蹭亮的长枪。
「吾曾听主上言,两军相逢勇者胜。」
「这一战当由副使负责指挥,陷阵之事,吾自为之!」
面对杨业的建议,曹彬并未推脱。
当曹彬关注着淮南军时,李重进亦同时在观察着宋军。
望着正在休整的宋军,李重进脸上时有轻视浮现。
在得知一支宋军朝着来安城快速逼近后,察觉出赵德秀意图的李重进,难免有些慌乱。
田重进丶王全斌丶李汉琼丶马仁瑀等,俱是军中悍将。
为避免重蹈北汉军覆辙,李重进只能亲率精锐殿后。
而据方才斥候所言,领兵前来的将领乃是曹彬及杨业后,李重进心中的慌乱就尽皆消散。
曹彬丶杨业,观这二人军职,李重进得知二人皆是赵德秀心腹。
然这二人声名,李重进以往根本都未听过。
想来是赵德秀轻敌,派心腹来此刷战功的。
再加上来袭宋军,人数与他的驰影军在伯仲之间。
人数对等,有何可避?
望着越发靠近的数千宋军,李重进心中暗暗发誓,要让赵德秀为他的轻视付出代价。
既是报着阻击宋军的意图,李重进在有利地形下,自然会采取守势。
随着李重进的一声令下,当淮南军距离宋军只有百步时,淮南军开始列起阵来。
自唐朝以来,步军列阵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对战手段。
如长蛇阵,雁形阵,锋矢阵等,在战场上频频出现。
当然寻常战阵都不会太复杂,似「八阵合一」之事,那的确是异想天开。
随着淮南军阵型逐渐摆成,观察敌阵的曹彬,口中自信地说道:
「玄武阵?
看似严密,然破之并不难。」
常人不知道的是,一直不显山不露水的曹彬,早对当世常见的军阵了熟于心。
说完后,曹彬已高举起手中令旗。
随着将旗浮现,五千禁军的阵型顿时为之一变。
饱满锋锐气息的锋矢阵,在曹彬的指挥下渐渐成型。
一守一攻,那就看谁更技高一筹!
当五千禁军组成锋矢阵后,手握玄色铁枪的杨业,已驾马来到阵前。
若将组成锋矢阵的宋军,比作一支尽显锐利的箭矢,那杨业则毫无疑问成为这支箭矢的箭尖。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