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零八章 先定军心 再施奇兵(1 / 2)

加入书签

第109章 先定军心 再施奇兵

「起来」二字铿锵有力,震得赵光义心神乱颤。

望着站在身前的赵德秀,向来善用唇舌之利的赵光义,这一刻却什麽话都说不出来。

赵德秀奉皇命而来。

皇权威严而深重,是皇权在让他起来,唇舌再利,焉能又焉敢抵抗?

赵光义心中再多不甘,在众将的虎视下,亦不得不缓缓起身。

要是赵光义不想起身,诸将中多的是大力士,他们可以帮忙。

缓慢的动作,体现了赵光义的不舍。

帐内众将,听到赵德秀携带不满的「起来」话语后,脸上都浮现满足的神色。

这一刻在他们的眼中,赵德秀已变成赵匡胤的化身。

远在千里之外的赵匡胤,正通过赵德秀,表露出对赵光义的不满。

意识到这点后,众将脸上纷纷浮现感动之色:

陛下英明!

让众将感动的还不止这点。

赵光义动作再慢,亦改变不了失位的结局。

等赵光义起身后,赵德秀直接越过他,大大方方地站在了主将尊位上。

接着吕端就展开圣旨,在帐内高声朗读起来。

圣旨中的内容,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是确认赵德秀大军主将的身份,并给他临机专断之权。

第二点是赵匡胤对赵光义的斥责之语。

赵匡胤深知以田重进的性格,连他都忍不住上书,说明军中对赵光义有怨言的人不在少数。

军队是猛兽,猛兽有怨,是容易出事的。

为散军中怨气,斥责赵光义是必要之举。

吕端语气严厉,让圣旨中的斥责之语更显几分凌厉。

听着圣旨中的斥责之语,赵光义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的。

自从主位起身后,赵光义就灰溜溜了来到了众将坐席中。

而随着帐内响起吕端的斥责声,赵光义身遭众将,悄悄的将坐席拉远了一些。

赵德秀一直在注视着赵光义的神色。

被当众斥责,赵光义神色中自有羞愧。

说实话,得亏赵匡胤还不知「驴车」一事,不然圣旨中何止是斥责之语?

赵德秀不是没见过,赵匡胤气愤起来,挥舞着手中玉斧骂人的模样。

当吕端的斥责声停歇后,众将心中的怨气,已然消散了不少。

赵德秀坐下后将目光从赵光义身上抽回,他看向诸将,问起了一件关键的事:

「自吾入淮南,听闻我军数胜,功劳可都有记录在簿?」

先前宋军的数胜,现在想来都是李重进的诈败。

然普通士兵不懂军略,在他们看来,胜就是胜。

见赵德秀问起这一事,田重进连忙回道:

「军中都虞侯,都有记录。」

听到这一回答,赵德秀点了点头。

「滁州在望,缘何不攻?

传令三军,攻下滁州日,吾据功发赏。」

赵德秀下达了来淮南的第二道军令。

第一道军令,是杖责崔彦进,此为罚。

第二道军令就是发赏。

赏罚并举,赵德秀的用意很明显,他是想尽快稳定住宋军的军心。

赵德秀话音刚落,帐内诸将脸上流露出喜色。

「太原王英明!」

赏罚分明,方是名将风范。

见诸将喜意满面,赵德秀继而说道:

「来安一败,军中或许会有退兵之言论。

在部分将领看来,李重进困居淮南,我军退兵回朝后休整再战,并非不行。

但淮南一地归属,攸关国家东南半壁安危。

依吾所料,李重进谋逆,必派有使者与南唐相勾连。

若我军一退,则南唐认为我军胆怯,李重进可依。

一旦南唐军与李重进同流合污,则淮南千里沃土,将不再是国家所有。

自入淮南那一刻起,我军就再无退路。

不破叛军,誓不回转!」

尽管初至军中,但军队一逢失利,就会出现退兵言论是寻常的事。

赵德秀宣明利害,就是想打消军中的这一念头。

众将都从赵德秀口中,听出了他的决心。

在仔细思考了赵德秀的分析后,诸将都对赵德秀的话表示信服。

不知不觉间,赵德秀与赵光义的差别,正明显的在诸将面前显露。

面对军中的不同声音,赵光义的做法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而赵德秀是先对不同声音表示理解,然后再有理有据的提出自身看法。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做法一出,哪一个做法更能得到诸将的拥护,是显而易见的。

帐内诸将在田重进与王全斌的带领下,齐齐起身对着赵德秀拜道:

「遵太原王命!」

诸将声音响亮,听得赵德秀面露笑意。

军心尚在,此战大有可为。

诸将齐拜后,赵德秀留下田重进丶潘美等人,并示意其馀人等先行退下。

等其他将领走后,赵光义有些坐不住了。

赵光义的脸皮,天下一绝。

不论方才心中羞愧情绪多浓,当下都已消散无踪。

「德秀」

欲要说什麽的赵光义,情急之下习惯性的喊起了赵德秀的名字。

这可让吕端不高兴了。

吕端正色挺身,盯着赵光义道:

「侯与王,下与上,军中上下分明,岂可逾距?

郡侯,当称我主为王!」

在皇室的家庭宴会中,皇室论不论叔侄之分,那是天家私事。

在外界,上下界限必须分明。

吕端说完后,就直勾勾的盯着赵光义,等着赵光义对称呼做出修改。

被吕端盯着的赵光义,无奈之下只能转口唤道:

「太原王。」

听到这一声称呼,吕端才满意的将挺直的身体放软。

要是赵光义执意不改,他都准备开喷了。

当吕端将目光移开后,赵光义急忙说道:

「来安一战中,四散而逃的士卒,太原王不准备做出惩戒吗?」

赵光义这话一出,王全斌人都快麻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赵德秀还未到来前,王全斌对赵德秀的了解,大多限于传闻。

传闻多夸大,让王全斌并不怎麽相信。

而当刚才亲眼做过赵德秀的举措后,王全斌心中对赵德秀是有着敬佩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