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九十九章 改革军权 光义拜秀(1 / 2)

加入书签

第100章 改革军权 光义拜秀

石熙载众亲信见赵光义自信满满,又联想到赵氏自赵弘殷以来,连出三代将才,心中的不安就消失了不少。

在名将薰陶的氛围中,赵光义的军略不敢保证优秀,但一般水准应当是有的。

心中这一想法浮现后,众亲信纷纷挺身拜道:「愿祝睦州一臂之力。」

见众亲信都再无异议,赵光义满意的伸手挥散了他们。

不料在亲信们离去后,一直在偏厅旁听的符氏坐不住了。

符氏屏退下人,单独来到赵光义面前:

「战场凶险,望官人三思。」

符氏的脸上满是担忧。

符氏不比众亲信,身为赵氏一份子的她,曾听过赵匡胤对赵光义的评价:「熟读兵书,然不知变通。」

符氏是将门之女,她自然知道在军略上「不知变通」算不得好评价。

刚得到众亲信支持的赵光义,见妻子又出来谏阻,他的脸色暗了下来:

「吾身上流淌的,亦是赵氏血脉。

留哥儿能一战成名,吾为何不能!」

想起前线众臣对赵德秀的交口称赞,想起赵匡胤的桐叶封王之举,赵光义心中就满是不甘。

「你可知先前当前线捷报传至京中,魏仁浦等人是如何得意?

你又可知,京中的百姓当下是如何赞誉他的?

吾不服。

吾跟在陛下身边数年,数年!

吾还未封王,他却先一步封王,他靠的无非是军功而已。

吾不能输给他,吾不会输给他!」

在妻子面前,赵光义暴露出了内心的想法。

赵光义面色愈发阴暗,这让符氏的眉头紧皱。

察觉到符氏的皱眉后,赵光义连安抚下急躁的心情,他对着符氏温声说道:

「你无需太过担心。

这一战,吾会求请陛下,让王全斌丶田重进等良将协助。

王全斌的才干你是知道的。」

听赵光义这麽说,符氏的眉头慢慢舒展开。

王全斌虽个人品德有所缺陷,在军略方面的确无可指摘。

若有他辅弼,征讨李重进一事危险性的确不大。

当符氏认可了赵光义的做法后,她便说道:

「官人放心,夫妻一心,妾身会支持官人的。」

符氏的话,让赵光义脸上露出笑容。

符氏支持,代表着他身后的符彦卿亦会支持。

而他之所以要跟符氏解释颇多,为的便是就是这一点。

这一战,怎麽输?

御驾班师的消息,早就传遍了整座汴京城。

天子大胜归朝,本就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喜事。

而在这场大胜中,赵德秀一战封王的光辉事迹,亦如一股飓风般席卷了整座汴京城。

天子的御驾还未回京,一些封赏的诏书就已陆续发回,

在前不久,天子诏拜魏仁浦为检校太傅。

检校太傅并无实权,但却是一种荣誉及地位的体现。

依汉唐旧制,太傅是为太子或诸侯王师。

赵匡胤赏赐给魏仁浦这一荣誉官称,为的便是表彰魏仁浦教导太原郡王之功,更在官方层面确定了魏仁浦与赵德秀的师徒关系。

不得不说,魏仁浦对这一官称,是相当满意的。

政事堂中,魏仁浦手举着赵匡胤刚传回的诏书,对着范质及王薄二人说道:

「陛下所言设立咨议省一事,吾等不可拖延。

吾看咨议省官署,便可设立在禁宫之中。」

魏仁浦这话一出,范质与王薄便面露犹疑之色。

为何政事堂与枢密院,会渐渐成为朝廷的主要中枢机构?

有个很重要的原因便在于,政事堂与枢密院的办公地点,就在皇宫之中。

这代表着政事堂与枢密院的长官,能时刻与皇帝亲密交流。

久而久之在皇权的加持下,政事堂与枢密院的地位,就凌驾于朝廷其他诸部之上。

在当世,政事堂与枢密院一政一军,有「二府」的尊称。

而咨议省作为一个新设的官署,贸然建立在皇城中,会不会太过推崇了?

察觉到范质与王薄犹疑后,魏仁浦接着说道:

「咨议一职,自古有之。

本意为主上参谋,建策。

既本意如此,总不能将咨议省的官署设在宫外,若陛下来日有事相商,还必须出宫一趟?

天子万金之躯,岂能轻离禁宫。」

魏仁浦说出了一个让范质与王薄二人,都无法拒绝的理由。

再加上赵普丶吕馀庆等人的假寐默许,范质与王薄最后只能同意道:

「那就依太傅所言。」

听到范质与王溥的这声太傅后,魏仁浦本来冷峻的脸上,浮现了几分笑容。

这称谓,他爱听。

将咨议省官署设立在皇城中,主要是赵德秀的意思。

而从赵德秀的这一打算,魏仁浦敏锐的窥察到了,赵德秀心中庞大政治蓝图中的一角。

大宋未来的太子,是一个锐意改革的人!

在同样位于皇城的延庆宫内,王皇后刚看完赵德秀亲笔写就的家书。

游子在外,需时常写信报平安,这是一种孝道。

赵德秀是真心将王皇后当做母亲敬重。

放下手中的家书后,王皇后笑着看向对面的李杜若:

「太原郡王,可曾给你写过书信?」

当世的礼教,还未到达后世那般变态的地步。

反而在某些方面,显得格外开明。

例如五代君主,将领,普遍的好人妻..

有意男女之间,写互诉衷肠的信,更算不得什麽。

王皇后的询问,让李杜若的脸颊自然地泛起几抹红晕。

风气虽开放,然少女害羞却是人之常情。

「回禀母后,偶有一两封。」

李杜若娇羞答道。

虽李杜若尚未与赵德秀正式完婚,然两者间已定下婚约,在名义上李杜若已是皇室中人。

正因如此,自赵德秀离京后,王皇后便时常召李杜若入宫谈话。

王皇后这一举动,是提前为将来做打算。

李杜若的回答,让王皇后不由笑道:

「太原郡王,还不算太过木讷。」

这一点,赵德秀比赵匡胤好上不少,赵匡胤是一心投在功业上之人。

当年赵匡胤在赵德秀生下后不久,就出门远游寻找明主。

这导致赵德昭的出生,比赵德秀晚上好多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