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五十八章 殉制(2 / 2)

加入书签

法家名土,多有自己的主张。

如商鞅坚决主张「诗书而明法令」丶「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如韩非子主张「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等等。

虽然法家先贤意思相差无几,所谓「置主法之吏」丶「无书简之文」丶「无先王之语」,实质都是要废除丶清算文化典籍和道德说教,特别是儒家所尊崇的「礼丶乐丶诗丶

书」和「仁丶义丶孝丶悌」这一套东西,并从而实现法家的「以法为教」的主张,但是商鞅丶韩非子态度鲜明丶旗帜分明,往那一站,就是法家「法治」护道者。

张汤,是朝廷现在的法吏代表不假,但持此思丶念,终其一生,不可能成为法家大贤陈莫只觉得张汤是「学岔了」,张汤是自幼学习律法,张家也是世代律吏之家,但张汤父亲不是什麽法家名土,张家不存在什麽渊源家学,纯粹「野狐禅」。

只是张汤天赋较好,在进入仕途后学问进步,任途进步,才有了今天,中间是有过以丞相为师,可是,路走歪了就是歪了,想正哪那麽容易。

虽说陈家丶陈莫对法家了解不多,但「法」丶「术」丶「势」,法家思想的三大主体还是了解的。

其一重『术』,以在战国中期相韩昭侯的『郑之贱臣』申不害为宗,所谓『术」,即人主操纵臣下的阴谋,那些声色不露而辨别忠奸,赏罚莫测而切中事实的妙算。

其二重「法」,以和申不害同时的商鞅为宗,他的特殊政略是以严刑厚赏来推行法令,使凡奉法遵令的人无或缺赏,凡犯法违令的人无所逃罚。

其三重「势」,以和孟子同时的赵人慎到为宗,所谓势即是威权,这一派要把朝廷的威权尽量扩大而且集中在人主手里,使其变成恐吓的对象,以便压制臣下。

古往今来,只有韩非兼容并顾,故此说他集法家的大成。

而张汤,仿佛三重思想都有,却止于皮毛,结合自身见解和经历,在行为处事,可又没有开宗立派的能力,就造成了,不论是思想上,还是仕途上,都「进无可进」的尴尬境地。

属于家学不足,少时无名师指点,如一颗大树,看似繁荣,却失去了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能。

面对「老师」的失望,「三师弟」审视的目光,张汤羞愤至极。

不是每个人都像墨子墨一般,大圣后裔,天生玲珑,受到诸子百家中非常强力的墨家上下喜爱,也不是每个人都像霍光一般,少年聪颖,自学成才,无知之时,突然不知道从哪疙瘩蹦出了个大汉大司马大将军的同父兄,跟着上了回战场,就得到大汉军功爵二十级中第十八级庶长爵位,距离关内侯一步之遥,距离列侯也不过两步而已,至于陈莫,生而权贵,如果不是其父把家族世袭罔替爵位弄丢了,此时此刻的陈莫,已经是大汉元功曲逆侯了。

他呢?

父亲是当过长安丞,但在墨家丶大将军大司马幕府,元功家族眼中,恐怕和长安护城河中的王八没有两样。

他这一步,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把学问当成进身的手段,除此之外,他又有什麽办法呢?

这时为「高贵的师弟们」所不理解丶所看不起,张汤很想反说一句,你们清高,你们了不起!

然而,他又如何能自降身份与少年丶青年,如孩子般的师弟们争辩什麽呢?

公孙弘能看出张汤的压抑,叹了口气,说道:「去杀人吧,从窦太主府丶平阳公主府开始杀,然后注意近段时间被外派出京任职的官更,绣衣直指御史不必顾虑太多,直接在其就任途中劫杀,伪造盗贼劫杀的办法不必我教你,这就能解决大批官宦豪族在朝官员,而巨商大贾,凡是没有成为国业的巨商大贾,由郡府兵伪装强盗流寇破家抢掠,杀其人,抄其家,而游侠盗贼,在朝廷土地开禁后,仍不收手,仍不悔改,这就不是一般的游侠盗贼了,让地方衙署互相联络,组织十倍军伍清剿,在哪里找到游侠盗贼,就在那里杀死,在山林找到,就在山林砍死,在原野找到,就把他们射成刺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