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7章 104相处(2 / 2)

加入书签

「阿兄,我想自己回一封信,告诉父亲这段时间观政的心得。」

「你也是父亲的儿子,儿子给父亲写家书,又何必徵求兄长的同意。」刘义真说罢,站起身来:「就在这写吧,我先去探望叔父,把这个消息告诉他老人家。」

刘义隆点点头,乖巧地伏案回信,刘义真则直奔竟陵公府。

汉代时,司空为三公之一,位高权重。

三国时,仍与大司马丶大将军丶太尉丶司徒合称五府。

入晋以后,司空沦为虚号,仅是给大臣的加官丶赠官,并没有具体职责。

刘道怜虽然贵为司空,但真正的差事是督管京口武人,他如果不去京口,而是留在建康,其实与赋闲无异。

「侄儿拜见叔父。」

「车士公务繁忙,今日怎麽来了我的府上?」刘道怜并非阴阳怪气,他也当过尚书令,知道政务的繁重。

「回禀叔父,父亲递了两道奏疏,一道请以叔父出镇荆州,为荆州刺史,另一道则是自请朝见天子。」

「阿兄要来了?」刘道怜坐直了身子。

刘义真颔首道:「不错,太妃也将同行。」

刘道怜听刘义真提及太妃,双眼红润,有些失神,他喃喃自语道:「母亲.」

曾经一起经历的清贫生活,造就了他们母子的深厚感情,如刘裕丶刘道怜,就是有感于萧文寿抚育自己的艰辛,所以才会格外的孝敬她。

不过,这种孝顺注定很难在刘家二代的身上看到。

「叔父。」刘义真轻轻唤了一声。

刘道怜回过神来,抬手拭去眼角的泪水,问道:「阿兄可曾言明让我何时赴任?」

「太妃思念叔父,所以不辞辛劳南下,父亲让叔父不必急于赴任,待见过了太妃,再走也不迟。」

刘道怜听说母亲思念自己,如何还坐得住:「车士,我决定今日就启程,前往迎接太妃。」

刘义真想不到刘道怜这麽急切:「不久将有天使上门宣旨,叔父不如稍待片刻,等入宫谢恩后再走,不必急于一时。」

刘道怜想了想,点头道:「就依车士所言。」

当天,刘道怜接受了荆州刺史的任命,往台城谢恩,然后又在尚书台取了刘义真丶刘义隆的回信,匆匆离开建康,往城外的渡口去了。

黄昏时,因为明天有朝会,刘义真没有回去宋公府。

住在台城宿舍的话,凌晨四点起床都能来得及。

刘义隆倒是回了家,他不需要上朝,但赶上朝会的日子,还是会和刘义真一起住宿舍,只不过今天必须把刘裕南下的消息带回去,分享给兄弟。

刘义真说是住宿舍,但也是独门独院的地方,他刚回来,刘乞就安排人把晚膳奉了上来。

「令君,都是仆在后厨盯着做的,没眨过眼。」刘乞邀宠道。

刘义真很想问他眼睛干不干,但想了想,还是作罢,只是微微颔首,夸赞道:「有心了。」

虽然历史上是有不少人忘恩负义,认为恩情太重,难以报答,索性就把恩人杀了。

但恩大如仇的例子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知恩图报的。

譬如刘乞。

刘义真许他收钱引荐人才,虽然只能留下三成,可架不住求他引荐的人太多。

刘乞区区一个亲随,无官无职,如今居然在建康购置了三座大宅。

所以后世才会有宰相门房七品官的说法。

刘义真待他好,刘乞也尽心尽力地侍奉刘义真,主仆二人的情谊也越发地深厚。

用过晚膳,刘义真放下筷子,对刘乞道:「近段时间你所引荐的人才,我大多不太满意。」

刘乞闻言,连忙下拜请罪。

「起来吧,别跪着了。」刘义真语重心长道:「这不是在责怪你,但也不能什麽人都往我的跟前领,往后一些不学无术的人,他们的钱就不要再收了,我很忙,不愿意抽出时间去见那些人。」

尽管送上的钱三七分帐,有七成入了刘义真的口袋,让他拿来救济贫苦,收揽人心,但他确实太忙了,不想再拿宝贵的时间去应付一些酒囊饭袋。

刘乞连声应是,见刘义真并无怒色,这才放下了心,他道:「仆今日正要向令君举荐一人,此人名唤张约之,建康人士,以刚直着称。」

刘义真忍不住笑了:「刚直之人,也能求到你的门前?」

刘乞挠挠脑袋:「张约之出自寒素之家,岂有浮财进献,我也是听说了他的名声,所以主动引荐。」

刘义真大感欣慰:「明日带他来见我,若真是一名贤才,我必有赏赐。」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