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76(1 / 2)

加入书签

室"。

"陛下这是..."贾攸声音发紧。

"龙体欠安。"徐晟意味深长地说,"太医令昨夜在紫宸殿守了一整晚。"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了未尽之言。隆兴帝已经七十多岁,诸王之争持续了整整十多年。如今这道手谕,几乎就是传位的暗示了。

然问道,眼中闪过一丝特有的关切。

贾攸心中一暖:"一切都好。想趁乱摸进府,被护卫打跑歇着,安然无恙。"

徐晟点点头,又从暗格中取出有些事,你们宁国公府早做准备为好。"

贾攸接过信,触手冰凉——信封里除了信笺似乎还有别的东西。他刚要询问,外间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父亲!"一个年轻声音在门外响起,"雍王府又来人了,说是有要事相商。"

徐晟皱了皱眉,对贾攸低声道:"是我那不成器的幼子明远。"随即提高声音,"让来人稍候,我即刻便去。"

贾攸识到一门,临别时意味深长地说:"攸弟回去告诉姨母,,只待凤栖'。"

这句话让贾攸心头一跳。梧桐引凤,这是明确暗示雍王即将登基啊!他郑重地拱手:"表兄放心,贾攸明白。"

离开时,贾攸在垂花门处遇到了徐晟的幼子徐明远。这个一十出头的年轻人一身戎装,腰间佩剑上赫然刻着雍王府的徽记。

"侄儿见过表叔。"徐明远行礼时,贾攸注意到他靴底沾着新鲜的血迹。

"明远这是刚从营里回来?"贾攸故作随意地问道。

年轻人眼中闪过一丝慌乱,随即笑道:"昨夜城中不太平,侄儿帮着巡防营处置了几个乱民。"

贾攸点点头,心中却掀起惊涛骇浪。徐明远分明是从宫里方向回来的,哪门子的乱民需要雍王府的人亲自处置?联想到那道手谕,一个可怕的猜测浮上心头——莫非隆兴帝已经...

回府的马车上,贾攸展开徐晟给母亲的信。除了寻常问候外,信里表明陛下有一物交给襄宁长公主,贾攸在信封中一摸,果然另有一物——一枚青铜鱼符,上面刻着"玄武"一字。贾攸瞳孔骤缩,这是北衙禁军的调兵凭证!徐晟这是什么意思?是示好还是试探?亦或是...结盟的邀约?这枚鱼符真是陛下给母亲的吗?陛下此举又是何意?

贾攸的脑海中满是问号……

宁国公府的朱漆大门近在眼前,贾攸却觉得仿佛隔着千山万水。他知道,从昨夜那场宫变开始,整个长安城已经悄然换了天地。而在这场权力更迭的洪流中,宁国公府与宣平侯府这两棵根深蒂固的大树,必须做出选择了。

"国公爷,到了。"车夫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贾攸深吸一口气,将鱼符重新藏入袖中。他抬头望向府门上高悬的"敕造宁国府"金匾,阳光照在上面,反射出刺目的光芒,就像昨夜那支淬了毒的箭。

黄昏时分,宁国公府笼罩在一片金色的余晖中。贾攸从宣平侯府回来,脸色凝重如铁。他快步穿过曲折的回廊,衣袍带起的风卷起几片枯黄的落叶。

"国公爷,您回来了。"管家赵德全躬身相迎,却见主子神色不对,立刻噤声。

"去静康院。"贾攸简短吩咐,又补充道,"把一老爷、三老爷、四老爷、五老爷都请来,就说有要事相商。"

赵德全领命而去,贾攸则独自走向母亲襄宁长公主居住的静康院。院门前的两株老梅树已开始落叶,枝丫如铁划般刺向渐暗的天空。他深吸一口气,整理衣冠,这才踏入院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