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8(1 / 2)
主从宫里带出来的老人,说话滴水不漏,却又句句带刺,由她去传话,荣府那位老太君怕是要气得心口疼,还不得不陪着笑脸应下。
请安散去后,沈氏特意留了一步。襄宁长公主看她欲言又止的模样,淡淡道:"还有事?"
沈氏轻声道:"儿媳是担心,这般直接,荣府那边..."
"你怕?"襄宁长公主打断她,"敏仪,你记住,在这府里,该硬太后母族的姑娘,皇兄亲封的县主,不必看他人脸色!林丫头可怜,没了娘,我们护着些,
不好,我们难道会眼睁睁看她被荣府糟践?"
沈氏眼中泛起泪光,郑重地行了一礼:"儿媳明白了。"
下来:"去吧,好好教那几个丫头。特别是黛玉,那孩子聪明,就是身子弱,
"是。"
次日清晨,命,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笑意。
"史氏怎么说兰花,头也不抬地问。
素梅姑姑笑道:"荣府老太君起初还想推脱,说姑娘们年纪还小,学得不精,慢慢来就是了。奴婢就按公主教的说了,还特意提起上次镇国公府牛家宴会,牛家姑娘如何伶俐,如何帮着母亲料理事务,满堂宾客都夸赞不已。"
襄宁长公主轻哼一声:"她怎么说?"
"荣府老太君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后只能说多谢公主费心,明日一早就让姑娘们过来。"素梅姑姑顿了顿,"政二太太也在场,那表情,像是吞了只苍蝇似的。"
襄宁长公主终于露出一丝笑意:"做得好。"她放下剪刀,望向窗外,"这些年,本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倒越发不像话了。如今借着黛玉这事,也该让荣府知道,贾家不是他们为所欲为的地方。"
窗外,初夏的阳光洒在静康院的松柏上,映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翠色。而在不远处的荣国府,一场无声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就在黛玉、迎春、探春跟着宁府三太太沈氏学习,受其教导之时,荣府传来了二太太的亲妹妹,薛家太太并一家子来京中探亲的消息。
残荷尚擎着最后几片枯叶时,薛家的船在码头靠了岸。薛太太扶着莺儿的手下船,秋阳透过薄云照在她微蹙的眉间。宝钗捧着鎏金手炉跟在后面,见母亲望着官道上扬起的尘土出神,轻声道:"舅舅既奉旨巡查盐务,母亲且宽心。"
"原指望你舅舅能管教蟠儿..."薛太太回头看了眼正指挥小厮搬箱笼的儿子,那镶金嵌玉的紫檀木箱里装着全套象牙酒具。宝钗顺着母亲目光望去,薛蟠腰间新佩的羊脂玉带钩在阳光下晃得刺眼。
荣国府正门前的石狮子披着夕照时,二太太王氏已带着周瑞家的守在垂花门。见软轿里钻出妹妹熟悉的脸,她突然用帕子按了按眼角:"路上可还顺遂?蟠儿又长高了。"这话半真半假——她分明看见薛蟠腰间晃着的金线荷包,穗子缠着几根可疑的红丝。
"给姨母请安。"宝钗行礼时腕间的伽楠香串纹丝不动。王氏握住那双比羊脂玉更温润的手,扶起行礼的宝钗,口中夸赞道:“好孩子,快给姨母瞧瞧,多年不见,宝钗越长越标致了”。
又夸了宝钗几句后,王氏和妹妹略聊了几句,引着薛家母女去往荣禧堂拜见老太君史氏,薛蟠则被引到了贾政的书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