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14(1 / 2)

加入书签

官训诫,将元氏父子拘在京都。

因此,元勉只是遥领南行台丞相一职,没有实权,干脆在家专心读经校书,拒不见外客。

傅润打着元氏的旗号把选官牢牢握在手里,再派自己属意的人代为之,逐步清洗江浙官场。

提起地方官员,尤其是学风纯厚的江浙和山东,少不得提一件天下读书人翘首以盼的大事:

春闱(会试)。

去年春,傅润加开恩科选拔人才,许多公车不第的举子索性留在京都,等着今年的正科。

因他巡幸江南,本场殿试一拖再拖,一甲三进士究竟花落谁家……

一直拖到了五月底。

周总管候在文德殿多时,见傅润来了,忙扶他入座,笑问:“陛下这会儿怎么就来了?”

傅润走得急,两颊晒得白里透红,展臂让宫娥为他更衣,沉吟道:

“小周子,即刻唱名罢。先把三魁的卷子拿来与孤瞧,孤午后要出宫见赵坼。”

“奴婢省的。”周总管朝站在侧殿的读卷官挥了挥手。

两位翰林学士充御前读卷官神情严肃,拿过最上面三份誊写卷子,依次字正腔圆地诵读。

殿试策对题是傅润在苏州时写的。

他听了两份早就看过的答卷,也不说如何,翘起嘴角低声要茶。

“应殿试举人于如炀,年二十九,京畿人。曾祖顺,由通经任衢州训导;祖安,由通经历任郑县知县、通州教授、僉都御史;父迁,由通经仕天书阁,记甚工。妻郑氏,曾祖孝尧,……”

傅润想起去年秋在寺里遇见的年轻人,朱唇微启:“嗯。传三人入殿。”

若无意外,正安四年的状元将在这三个人里诞生。

他看向站在最左侧的于如炀,不咸不淡地问了几句经策,冷不丁问他《四史》注解。

《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非博学强识不能熟晓。

于如炀一怔,低头整理腹稿,捏着一把汗慢慢讲了自己的见解,讲完已汗流浃背,嘴唇发白。

傅润起身要笔,笑道:“你虽不从家学考明经,记性倒也不错,读书功夫做得深。”

于如炀慌忙谢恩,“学、学生愚笨,去岁幸得圣人指点,是以眼前豁然开朗。”

宫娥端呈碧册、朱墨、御笔与皇帝玺。

傅润在于如炀的名字上方圈红,旁批“文气奇高”四字,“探花多出少年,孤便点你做探花。”

一旁低眉顺眼的两位中年举子这才悄悄舒了一口气。

他们听说陛下破格升了杭州一个八品照磨的官,连升三品,散职也升了,还以为陛下……

待状元、榜眼、二甲进士、三甲同进士的名次唱名完毕,六名大太监抱着圣旨骑马出宫去。

傅润又按规矩赏赐于如炀等三人纻袍玉带。

他本要让王长全去办,不想刘福挤开王长全,眼巴巴地跑来了。

傅润淡淡地瞥了刘福一眼,“小福子,你在孤身边多久了?”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他如今算是有家室、咳,怎么,难道赵彗之不是自愿喊他“夫君”的么!

总之……他一天天谨慎起来,鲜有再拿自己的命试险以获得愉悦感的“疯”念头。

刘福听了大为心酸,不明白主子今年怎么突然疏远他了,带鼻音低声答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