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1 / 2)
守城将领齐兰藏看到这一幕,实在无法做到坐视不理,遂领兵出城,将追到此地的那一小支燕济士兵围合剿灭,放了余下幸存的百姓进城,然而此事过后的第二天,燕济的大军就兵临城下,不仅向昭熙皇帝索要齐兰藏的性命,还提出要整个青岚州,否则就要举兵攻城。
燕济野心勃勃,只因地处中原,和各国交界,所以不敢贸然对某一国出手,怕自己一旦集中兵力攻打某国后后背遭袭,所以一直都在徐徐图之,但很显然,如果它想要开战,那在两国交谈中一退再退的中梁必然是他最先开刀的对象。
昭熙帝接到战报,毫不意外地答应了燕济的条件,连带着将齐兰藏的家人也一并收监处罚,希望能以此平息对方的怒火,但令人没有预料的是,和谈的旨意还没送到燕济手中,就被闻讯赶来的宣靖帝姬给截下了。
谢定仪当年去往凤居时,手中拿着青岚、凤居、晋州三州的调兵之权,面对昭熙帝八百里加急的圣旨,她丝毫没有听从的打算,反而开始从凤居和晋州调兵,任命凤居守将朱执水为主帅,晋州守将贺穗为副手,自己领八百骑兵为先锋,直接从青岚边城突袭,言明要同燕济正面开战。
第14章
……
从谢定仪抗旨不遵到第一战告捷的那九个月里,整个中梁都处于一种人心惶惶的境况中,朝中的臣子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兵部尚书虞素繁为首的主战派,一派是以左相宋既庭为首的主和派,两派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宋相指责虞尚书主战是因为其孙虞静徽和亲燕济,是为私心,虞尚书则认为宋相等人黄粱绕枕,都被别人打到脸上了还一退再退,毫无血性,两派相抗不下,谁也没能占到一点上风。
朝中胶着,前线也胶着,中梁毕竟多年未动兵械,即便谢定仪自去边关起便勤于练兵,甚至还将全部身家拿来招兵买马,但比起当时兵强马壮的燕济来说,其中的差距还是异常悬殊。
第五个月的时候,谢定仪总算发了一道军报回朝,第一句话就是让昭熙帝放了齐兰藏一家,同时还向她索要军粮。
怎么办,只能给了,毕竟自己的亲女儿在前线,也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她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更何况中梁和燕济百年来屡屡摩擦,所有的仇一代代积累下来,不是这一代开战也会是下一代开战。
这就像是一个随时会炸开的烫手山芋,一朝朝皇帝往下传,谁都不希望炸在自己手上,结果这一代出了个谢定仪,还没当皇帝呢,直接就伸手接过来,主动把它捏炸了。
如今的境况已然至此,就算开战赢不了,但不开战肯定是输,到时候恐怕就不只是青岚一州的事情,保不准要割出去半壁江山。
好在也是拜一代代皇帝奉行守成之道所赐,中梁的国库还算富裕,军饷和粮草暂时供应不缺,没办法,送吧,马不停蹄地往边关送。
那几个月,沈淙的母亲也未曾归家,领命去往了青岚支援,沈氏也在积极地为前线募捐粮草冬衣,连带着一封封家书,全都一股脑地送去了青岚。
九个月的胶着实在太长,一天没有好消息,朝臣和百姓就越是没有信心,不说朝堂之上如秋日落叶般的奏疏,就单单是晋州,扶老携幼拖家带口南迁的百姓也数不胜数,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每日出城的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车马碾过街道的声响昼夜不息,就连平日最为稀松平常的晨钟暮鼓之声如今听来都好似浸透了惶然,一声一声宛若闷雷,震得人心肝胆颤。
就在所有人以为这场战不会胜的时候,边关骤然传来了捷报。
年仅十六的宣靖帝姬以身犯险,在燕南一战中率八十轻骑星夜奔袭,直弃大军数百里,最终以三发流箭火烧敌营粮草,将燕济数万石粮草付之一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