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34(1 / 2)

加入书签

及一个模糊大概的制法,另外再把瓜子和玉米带回去。

为了方便赶路,裴母和裴父帮忙把葵花籽从花盘上搓下来,玉米则用麻布口袋单个装好。

依着沈宁和裴长青就把玉米粒也搓下来,可顾千里不同意,他要给陛下和朝中大臣们瞅瞅小鹤年他们培育的大玉米。

一个玉米棒槌上多少玉米粒,清清楚楚。

搓下来就不可信了啊。

第二日天蒙蒙亮,顾千里就揣上裴长青和小鹤年的书信,将马侧革袋里的种子、白糖等物品快速检查一遍,然后跟众人告辞。

这一路他将换马换船不换人,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京城,务必让皇帝和大臣们尽快看到成果。

那两车礼物就由韩方在后面慢慢走陆路、水路进京。

七月下旬的京城,早晚已经有了凉意,正午却依然炎热。

此时豆腐村春天种下的谷子、高粱、豆子陆续进入收割期,京城靠北,节气晚一些,农人们正在收割春谷子,之后要收高粱,豆子却要八月以后才收。

谢恒穿着草鞋,挽着裤管,穿着棉布单衣,戴着斗笠,在试验田里穿梭,检查玉米和葵花的成熟情况。

五种作物,一种出苗期就参差不齐,最后嫩苗枯萎,大部分种子直接没发芽。

一种比茅草叶子更宽,略带香味儿的青草长得马马虎虎。

还有一种小树苗,死了大半儿,还有那么几棵在初秋的风里摇摆,如果不挪进大盆里是肯定不能露地越冬。

只有这种野秫秫和油葵花长得还可以,油葵花活了三分之二,野秫秫活一多半。

幸亏有裴叔和阿年的指点,教会他如何分辨玉米和葵花病虫害,如何施肥、浇水,否则估计留不下一半。

每次面对这些作物的时候谢恒就有一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感觉。

在读书方面,他可以教阿年,在种地上他差阿年远矣。

当然,他差阿年的不止种地,还有……阿年信中提出一些常见却大有深意的问题。

诸如:

W?a?n?g?址?发?布?y?e??????ü?????n????〇????5????????

不管怎么抛起一个物品,为什么最终都会落地?是不是大地有什么力量吸引着物体?

风是怎么产生的?如何流动的?

天为什么是蓝的,水为什么是绿的?

黏土高温烧结以后为什么会变成陶瓷?

生石灰加水为什么会发热?

真的是天圆地方吗?地有没有可能是圆的?

鬼火是怎么回事?

……

每一次收到阿年的信,谢恒都异常兴奋、开心,每次看完又无比期待下一封信。

因为每个月都能和阿年通信,所以他觉得时光过得特别快又特别慢,每一天都格外充实。

在这样的期待下,哪怕每日要和太子打交道,他都觉得也不是那么无法忍受。

现在他的玉米和油葵花也差不多成熟了。

虽然没有阿年信中说的玉米棒槌那么大,但是目测也可以?

一棵玉米秸上有一个细长的棒槌,上面结满了果实颗粒。

只不过青涩的时候看着颗粒很多,很饱满,渐渐地有些就瘪下去,跟老人家嘴里的牙齿一样越来越少。

真是遗憾啊。

最终收获不是很满意,不过先生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的作物有最适宜的土地和气候,换了环境收获就会大打折扣。

不知道阿年的野秫秫有没有这种嫩时饱满,熟时干瘪的情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