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94(2 / 2)

加入书签

她也不去村里喊了,就把裴铁牛那个梆子拿起来梆梆一顿敲,清晨声音传得远,村前头的人家立刻就能听见,出门就开喊:“豆腐娘子今儿收老豆腐嘞——”

其他妇女就立刻呼应:“豆腐娘子今儿收老豆腐嘞——”

家家户户就欢欢喜喜地推磨点豆腐了。

自己吃和做了赚豆子,那感觉还是不一样的嘛。

早饭时候妇女们就把豆腐送过来了,个个点得敦敦实实的,说一斤出三斤就是三斤,绝对不多出一点。

这样的老豆腐做腐乳才有回味儿。

一斤豆子她们能赚二两呢,上哪儿找这好事儿去?

来年高粱啥的不种了,反正又不盖房子,多种豆子。

今儿除了请顾氏和四婶儿继续切豆腐、装坛子以外,沈宁还请了三婶儿来切萝卜。

她也不指望萝卜赚钱了,自己落几坛子吃就赚不少。

今儿裴长青他们的屋顶差不多结顶了。

上梁之后是摆放椽木,如果是江南温暖地区,这就直接盖瓦片了,如果是寒冷的东北地区,那还得铺席子,再铺芦苇杆、秫秸之类的保暖物,再糊三层厚厚的麦秸泥才行。

当地没那么冷,所以裴长青没做那么厚的屋顶,却也没有像其他村民家的房子那样直接盖麦草糊黄泥。

他也铺了一层晒干的芦苇杆、香蒲杆子,将其在椽木上铺平,然后糊厚厚的黄泥。

有这层密实的杆子承托,黄泥才不会漏下去,干了就能融为一体,保暖挡风挡雨。

做完这步才开始铺麦草。

厚厚的麦草梳得光溜溜的,没有碍事的叶子,只有麦秸管,平整地铺在第一层黄泥上。

麦草不是平铺的,而是一层层挂下来。

房檐处是最下面一层,厚约十公分,上面一层压到下一层一半的位置。再上面一层照此规格铺下来,直到最后一层从屋脊出铺下来。

这一层黄泥不是单纯的黄泥,而是加了石灰的麦草黄泥。

生石灰面加水烧沸,拌在黄土里和泥,然后加铡断的麦秸草进去,反复和泥搅拌。

这样的石灰麦秸泥用来抹墙,光滑得很,不掉墙皮不开裂,还防水,能用很多年。

放在屋顶也有助于防水。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把麦草也浸过桐油,这样能绝对防水。

咱不是买不起么?

先这样吧,以后有钱了把麦草换成瓦片才是最稳妥的呢。

这屋顶也挺费劲的,如果他们自己弄,估计半个月都不能完工,可这不是早晚有村里人来帮忙吗?

还有老人孩子过来帮忙梳麦草。

麦草上不能有叶子,否则容易烂,必须摘光溜溜的。

这活儿就适合干不了体力活儿的老人孩子。

这个来帮两天,那个来帮两天,也给沈宁家把麦草梳光溜溜的了。

新鲜的麦草是淡黄色的干净透亮的麦管,糊在屋顶上被阳光一照,崭新放光的。

甭提多好看啦。

晌午这会儿大家伙儿从地里回来,都忍不住驻足观看一会儿。

自打沈宁教他们家点豆腐,他们就心怀感激,这会儿豆腐娘子又带着他们家赚豆子,那心就更说不出的热乎。

这会儿他们都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