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十八章 又有一门生意投资(2 / 2)
「加上你现在玩股票也有些财力,但做人不能欺人,凡事都要有分寸。」
陈浩沉默颔首,心中有了方向,随即转身走向岳父与大舅子,准谨慎地说明一番。
岳父与大舅子正坐在工地的椅子上乘凉,准备稍作休息,下午再继续干活。
见陈浩走了过来,两人立刻放下刚倒好的茶杯起身相迎。
这位年轻的男人,不仅是他们家的女婿,更是这处工地的老板,还是岳母的救命恩人。
昨天那场婚宴热闹又体面,整个家族都觉得脸上有光,岳父与大舅子自然对他多了几分敬意。
岳父笑着开口,语气沉稳而带着长辈的关怀:「女婿啊,我这人虽然没念多少书,但做人处事还是懂的。」
「男人嘛,有时喜欢多娶几个,只要你对我们家小君好,别让她受委屈,其他我都不会多说什麽。」
大舅子也顺势接话,语带调侃却不失真诚:「妹夫,我妹都没意见,我这当哥的自然也不会反对。」
「不过啊,一个人要同时顾三个媳妇,这可不是一般人撑得住的事,哈哈!」
陈浩听了,脸上浮现一抹苦笑。
他心里明白,这话虽带笑意,却也是一种长辈的试探。
於是收敛神色,语气诚恳地说道:「岳父丶大舅子,我知道这事让你们心里难免有些不安。
「老实说,这并非我的本意。」
「我和君君当初是被人暗中下药陷害的,那股势力不小,若强硬对抗,只怕会连累整个家。」
「最後我也只能选择妥协,好在君君明理,愿意与我一同面对。」
他微微顿了顿,语气更加坚定:「请二位放心,家里永远以君君为主。」
「她是明媚正娶的正妻,这一点永远不会改。」
「我对她的情份丶对这个家的责任,从未动摇过。」
岳父听完,沉默片刻,神情从疑惑转为释然,语气也柔了下来:「原来是不得已啊。」
「难怪亲家那边只说你多了两位妻子,却不多谈细节。」
「原来是怕我们误会,这就说得通了。」
大舅子也点头附和:「爹啊,既然小妹都愿意了,咱们也别再追究。」
「妹夫这事也不是他能控制的,换成别人遇到那种局面,恐怕也难全身而退。」
岳父叹了口气,神情中多了几分体谅:「既然如此,你就好好对她们负责。听你爹说,她们也是第一次给你。」
「女人既然跟了你,就该让她们有个安稳的归宿。」
「人家肯交付一生,你更要懂得珍惜。」
陈浩闻言,心中一松,神情也轻快了几分,笑着转了话题:「对了,大舅子,大嫂进门还好吧?」
大舅子哈哈一笑:「嘿嘿,当然好啦!不过她昨夜就说有机会想换个地方住。」
「主要是我那两个妹妹太活泼了,成天跑来跑去,家里有点吵。」
大舅子又支支吾吾地说:「你大嫂她的初次也是给我,下面还痛,加上妹妹们一直吵闹,她都无法好好休息,也不太好。」
陈浩听了,立刻明白这正是他表现诚意的时机。他笑着说:「哎呀,大舅子丶岳父,这小事包在我身上。」
「别说换房,我乾脆直接在市区买一栋三层的洋房给你们住。」
「十间房起丶环境好丶交通也方便。」
「我明天就去办过户手续,房子直接登在大舅子名下,搬家也不用愁。」
岳父闻言一愣,随即满脸惊喜,伸手紧紧握住陈浩的手,眼中满是感激:「女婿啊,这……这怎麽好意思?你这份心意,我心里都明白。」
「能有你这样的女婿,是我们家的福气啊!」
大舅子也凑上前,拍了拍陈浩的肩膀,笑得合不拢嘴:「妹夫果然是有担当的男人!我就说,我妹没嫁错人!」
陈浩略显腼腆,语气诚恳:「哪里哪里,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咱们是一家人,彼此照应是天经地义的事。」
岳父听了,神情更加欣慰,轻轻拍着他的手,语气柔和而笃定:「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男人要做事业,更要懂做人。」
「你若能一直对我们家小君好,我这做岳父的,也算没遗憾了。」
陈浩和小叔收拾好餐具与桶子後,一路驱车前往「浩君成衣厂」。
平日里,赵敏极少露面,自从大舅子婚宴前几天清晨未再到陈浩家吃早饭後,陈浩便猜到她应该忙着筹备五月一号的开工大吉,也就没去打扰。
这天一到厂门口,却见赵敏难得现身,身旁还站着雅芳丶玉莲与赵薇——四人并肩而立,气势颇为威严。
陈浩心里忍不住苦笑:「这阵仗……怎麽有点像复仇者联盟集结?」
他面上仍挂着从容笑意,稳稳走了过去。
赵敏率先开口,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试探:「老板,她们几个有些疑问……听说你家里多了两位日本妹妹,还娶了她们,这是真的吗?」
陈浩心头一震,脑中闪过无数念头:「靠北……这消息怎麽传出去了?难不成——家贼难防?」
他馀光一瞥,只见小叔立刻将视线飘向别处,装作若无其事。
陈浩在心里暗暗叹道:「阿吼——好家伙,果然是你嘴漏风啊,一大早一定跑来通风报信,哼哼……」
眼下情势已摊开,他也只能硬着头皮承认:「没错,她们……的确都是我的老婆。」
话音一落,四人先是齐齐愣住,随後互看了一眼,表情从错愕逐渐平复。
几秒後,她们默契地点了点头,谁也没再多问,转身各自走进厂房。
陈浩愣在原地,一时反应不过来。
「咦?就这样?她们四个都没抗议?照理说,雅芳应该第一个哭闹,王玉莲肯定会扑上来抱着我问:『浩哥哥,为什麽不给我机会?』赵敏丶赵薇那对姊妹花更该是一副『侵略性满满』的模样啊……」
他苦笑着搔了搔头,心里嘀咕:「这情况……该不会是放弃了吧?还是说,她们真的认命了?」
午後的阳光洒在厂房外的柏油路上,热气蒸腾,陈浩望着那几道渐行渐远的背影,只觉得这阳光刺得异常耀眼,胸口却说不出的复杂。
车子一路往回家的方向驶去。
重机上气氛微妙,小叔握着手把,为了打破尴尬,清了清喉咙,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话来:「浩子啊,叔是过来人,话不好听还是得讲。」
「这门亲事虽说你二哥二嫂都没意见,可咱们又不是活在古代,现在哪还有一娶好几个的?」
「再说,那两个日本妹子才认识一天你就敢娶?」
「你确定她们不会跑?」
「还是日本人咧,性子又细又难懂,我是怕你到时候後悔都来不及啊!」
他越讲越起劲,从家庭伦理讲到文化差异,从责任感扯到人心难测,整整一路叭啦叭啦说个没完。
陈浩坐在侉斗的副座上,神情淡定,既不插嘴也不反驳,只是静静听着,偶尔嘴角微微勾起。
小叔偷瞄了他一眼,见他这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心里一阵无力,叹了口气:「唉,算了算了,反正快到家了。」
「叔也只是提醒一句,别怪我多嘴。」
话音落下,机车上又恢复寂静。
午後的阳光斜斜洒在陈浩的脸上,他微微闭眼,神情若有深意,嘴角带着一抹若有似无的笑。
小叔心里暗暗叹道:「靠……这小子这神情……八成是玩真的了。」
「唉,算了,我们兄弟还得靠他让那批娘留下的大袁头币赚钱呢,还是少惹他为妙。」
「就当这次是唯一一次多嘴,之後我这嘴巴一定要像铁桶一样封紧,当没听没看见过。」
车子一路驶向家的方向。
刚进院子,厨房里便飘出阵阵饭香。
若君丶蝴蝶忍与香奈乎正忙着备菜。
若君看到陈浩回来,立刻端起一杯凉茶迎上前,蝴蝶忍与香奈乎也依偎在他身旁,三人并肩而立,既羞涩又自然,脸上带着柔柔的笑意。
若君轻声问道:「老公,你今天怎麽这麽早回来?不是说还要去采买吗?工地的事都忙完了吗?」
蝴蝶忍接着说:「天气这麽热,一定很累吧?若君姐还特地准备了凉茶给你降火呢。」
香奈乎也微微一笑,眼神里满是关切。
陈浩接过凉茶,抿了一口,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嗯,不错,很甘甜。」
他语气放缓,语调中带着思量:「对了,君君,岳父岳母和大舅子的房子太旧了,我想在市区给他们买一栋三层洋楼,过户给他们住,这样生活也方便些。」
三人同时愣了一下,随即露出惊喜与欣慰的神情。
若君柔声道:「真的吗?爹娘和大哥他们一定会高兴坏了!」
蝴蝶忍笑着说:「老公真贴心,难怪若君姐总说你最懂人心。」
香奈乎也轻轻附和:「这样就不用再担心屋顶漏水了呢。」
陈浩看着她们三人,眼底泛着温柔的光:「一家人嘛,该做的事自然要做。」
说着,他顺手揉了揉若君的发,又轻拍蝴蝶忍与香奈乎的肩膀:「妳们也辛苦了。」
下午,一家人吃完午饭後,陈母笑着说:「可遥丶可涵帮忙家事後,手脚快多了。」
「你们年轻人下午也没什麽事,就去忙你们的吧。」
陈浩答道:「娘,我想带他们去市区走走看看。」
「岳父岳母那边的房子太小,我打算买栋洋楼给他们住。」
一旁的小叔听到,愣了一下。
原本他妻子也在打算卖掉老房换新屋,毕竟天天住在二哥家也觉得不好意思。
听到要去看新房,他立刻眼睛一亮,笑得有点心虚:「哎呀,那我和你小婶也去看看好了。」
「浩子,到时候你可得帮帮我啊,怎麽说我也是你叔嘛,嘿嘿~」
小婶在旁边一听,立刻白了他一眼,手一拍他肩:「你少在那边打主意!我们只是去看看,别一天到晚想占你侄子的便宜。」
她语气带着点嗔,但脸上也掩不住笑意。
陈浩笑着摆手:「小婶,没事啦,我早就习惯了。」
「小叔这人嘴上爱闹,其实心好着呢。」
他转头对母亲说:「好吧,娘,那我就带他们一起去。可遥丶可涵留在家帮妳。」
可遥丶可涵听到指令後,小心翼翼却又开开心心地走到陈母身边,心里其实更希望能和陈浩的娘多培养感情,以後也不会被人说闲话。
陈母笑得慈祥:「好好,你们去吧,有两个媳妇在家帮我就够了。」
陈浩开着昨天那辆变形大房车,带着若君丶小叔和小婶一同前往市区,顺道打算回程时采买一些工地要用的菜色。
平日里,小叔与陈浩三丶四天就会外出采买一趟,对外面的行情丶人事早已熟门熟路;倒是若君与小婶,自从成婚後便鲜少出门闲逛,如今能出来透透气,两人心情顿时愉快起来。
途中,小叔提起:「买房子的事,得找我那个死党阿德帮忙,他人脉广丶消息灵。」
陈浩听了点头,心中也觉得妥当。
阿德他自然认识,从小就跟他们一起长大,在他前身的记忆里,小叔还没去深圳发展时,阿德曾找过他们,说自己亲戚在村委会里帮忙分配房子。
那时正值年初,据说上面已在酝酿土地与住房制度的改革。
然而在当时的中国——无论是七〇年代还是八〇年代初期——个人几乎没有购买私人房屋的权利。
那时正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住房主要由国家统一分配,市场化的买卖机制尚未出现。
直到八〇年代年底末期,住房制度改革才正式启动,民众才逐渐能购买属於自己的商品房。
正因如此,阿德那时便嗅到了一丝变革的气息。
他认为房屋市场的开放终将成为未来趋势,若能提前布局,便能在新时代中抢得先机。
前世的陈浩也知道,土地与住房制度的改革确实是在一九八〇年开始酝酿的。
阿德这类早一步察觉风向的人,自然有更大的机会藉此致富崛起。
正如後来的香港四大家族,也都是顺着这股时代之风,愈做愈强。
一行人来到阿德上班的地方。
那是一栋略显老旧的两层小楼,门口贴着「村委会办公室」的红色字样。
阿德身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衬衫,正忙着整理文件丶在各办公桌之间穿梭,看见陈浩几人进来,先是一愣,随即笑着迎了上来。
阿德虽在村委会任职,但不过是个跑腿的小职员,平日里的工作就是替上级送送文件丶跑跑手续。
虽然他消息灵通,总能比旁人早一步嗅到政策的风向,也偶尔能听见些内幕消息,可惜终究只是有眼光却无资本。
没有资金丶没有背景,这些远大的构想与机会,对他来说也只能停留在心底的遗憾。
整段气氛带着一丝现实的无奈,也映衬出那个时代里许多普通人的缩影——有眼界,却受限於命运的格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