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你们摸的,我也摸的(1 / 2)
第354章 你们摸的,我也摸的
沈叶这张表做得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上面列的是事项,底下对应的是时间。
每项后面,都有着吏部尚书的名字丶籍贯丶被罢黜的人员名单及籍贯,还有就是同朝为官的同乡人数。
这是什麽意思?
甄演一时没看懂,但他心里清楚,太子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弄出这麽一张表来。
就见表格第一行,吏部尚书那一栏,名字赫然写着李善长,籍贯是毫州。
他主持的那次京察,一下子罢免了二百三十五人!
看到这个数字,有人倒吸一口冷气,心说这次京察,可真是够狠的,一下子拿掉了这麽多人,这让京城的官员们怎麽过日子啊!
可当大家仔细观看这些被罢免官员的籍贯时,不少人就从中看出门道来了:
这些被罢免的人,大多来自于苏杭一带,而毫州以及周边地区的,却是一个都没有。
看到这等情形,大家心里明白了:这位李大人,在他主持的那次京察中,还是给了同乡几分面子的。
接着,大家的目光又移到了第二行,就见吏部尚书的名字已经变成了杨宪,这位的籍贯是苏杭。
他主持的这次京察,罢免的人数少了一点,是一百三十二人!
可上一轮被罢掉了上百人的苏杭籍官员,没有人被罢免,就好似他们那边已经没有人在朝廷任职了。
反倒是毫州那边的人,这次被罢免的却多了起来。
这是报复吗?
还是应了那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第三任吏部尚书是胡惟庸,这次京察罢免的人数和杨宪时期差不多,但是人员的籍贯分布又变了—
一行,两行,三行—
乾熙帝盯着偌大的白色绢布上的内容,嘴角挂着一丝讥诮。
不过,当他看到最后一次京察的记录时,脸色却阴沉下来。
因为最后一次京察的主持者,乃是马齐的老爹马思翰,这位吏部尚书罢免的人数也不多,只有四十多人。
但这些被罢免的人里,既没有马齐老家那边的人,也没有和马齐一家有任何姻亲关系的。
平时,乾熙帝根本就不会留意这些被罢免的官员是哪里人,可这一刻,他心里一阵发冷:
马思翰竟然也有二心!
亏朕还一直以为他是个靠得住的忠臣!
可惜,他心里虽然这麽想,嘴上却不能说出来。
毕竟,马齐是自己手下的重臣,该给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马齐看到老爹名字的时候,脸色也不好看。
他是个聪明人,太子的用意他明白,皇上肯定也猜到了。
现在,老爹的名字出现在这张表上,让他很有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感觉。
可是,他又能怎麽办呢?
谁让老爹当年的京察,也送了人情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谁处在吏部尚书的职位上,谁不送人情啊!
这也怪不得老爹!
要不是老爹当年积赞下的那些人情,他马齐又怎麽可能一路顺风顺水地坐到今天这个位置上?
马齐的心里乱糟糟的,忍不住朝乾熙帝看了一眼,却发现乾熙帝也在看自己。
就在他犹豫着要不要替自己已故的老爹请罪的时候,乾熙帝却移开了目光看向了别的方向。
可那眼神里,分明带着一丝厌恶。
没错,就是厌恶。
这麽多年来,皇上对自己一向欣赏有加,怎麽会露出这样的眼神?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恨屋及乌」?
负责这次考核的吏部尚书邹云锦,此时的心情也很糟糕。
本来申朱墨的死,就已经让他很难受了。
现在太子又抛出来这张表一这不是明摆着说,历届吏部尚书都在京察之中动了手脚吗?
一时间,他觉得压力山大,甚至怀疑自己这个吏部尚书,还有没有再继续干下去。
毕竟,吏部尚书这个职位,现在让他有一种战战兢兢丶如履薄冰的感觉。
他忍不住又朝着太子的方向看了一眼。
太子这一手,太厉害了!幸亏自己没有得罪他。
就在众人沉默的时候,沈叶忽然朝着站在一旁的甄演问道:「甄大人,这个图你看明白里面是什麽意思了吗?」
甄演早就看明白了。
只不过,他不想说出来!
可是,如果硬说没看懂,那就是欺君。
而且,这还不算,太子肯定还会当场再给他「普及」一下这表格里究竟说的是什麽。
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回答道:「从这表格来看,我发现所有的吏部尚书在京察之中,没有一个罢免过自己的同乡。」
说完这句话的时候,他长长地松了口气。
这句话,他终于还是说出来了,可心里却堵得慌。
沈叶拍了一下甄演的肩膀道:「甄大人看得很仔细。」
「这麽多次的京察,我算了一下,一共罢免了接近五千多名朝廷命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