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3章 醉翁欧阳修(2 / 2)

加入书签

曾巩见他坐定,便继续为他引荐在场的其他几位青年才俊。

他先指向欧阳修左侧一位身着月白锦袍,面容俊美,气质风流倜傥的青年:「陆贤弟,这位是晏元献之子,晏几道,晏叔原。」

晏几道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继承了父亲晏殊的俊朗外貌和词人才情,只是眉宇间似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

晏殊虽然贵为宰相,但去年已经离世。

这也正常,毕竟,晏几道出生时,晏殊就已经四十七岁了。

而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晏几道从小就得到了宰相父亲的格外宠爱。

他自幼聪颖过人,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就参加科举考试,可以说晏几道生来就在绮罗脂粉堆中长大,珠围翠绕,锦衣玉食,从来没遇到挫折。

但正所谓「人走茶凉」,陡然丧父的晏几道,显然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深刻体会到了这个道理。

他对着陆北顾微微颔首,拱手道:「幸会。」

晏几道心情不好,只是客气了一句,陆北顾却不好失礼。

「原来是晏公子,久仰令尊词坛泰斗之名,今日得见公子,风采果然不凡。」

晏几道,后世尊称「小晏」,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是大宋婉约词的重要人物,而晏几道仕途虽然非常坎坷,却活得足够久,一直活到了徽宗朝才去世。

接着,曾巩又指向坐在欧阳修右侧稍远处,两位气质沉稳丶衣着朴素,在眉目间有几分相似,却神情气质迥异的青年:「这两位是程伯淳丶程正叔昆仲。」

年纪稍长的程颢面容温润,带着一种令人心安的敦厚感,他微笑着拱手:「程颢,见过这位贤弟。」

他此时虽未出仕,但那份温和中正的气度已初具后来「明道先生」的雏形。

旁边年纪稍轻的程颐则显得更为严肃,眉峰微蹙,眼神锐利,透着一股近乎苛刻的认真。

「程颐。」他拱手说道。

这位便是后来开创「洛学」的「伊川先生」,此时虽年轻,那份不苟言笑丶注重礼仪规范的性格已显露无疑。

知道这便是日后理学奠基人「二程」,陆北顾连忙郑重行礼:「见过伯淳兄,正叔兄。」

程颢温和回礼,程颐则只是再次拱手。

最后,曾巩的目光投向窗边一位独立的身影。

那人身材不算高大,但肩背挺直如松,面容方正,目光正透过敞开的窗户,投向无垠的夜空,仿佛在凝视着什麽。

「那位是关中的张载张子厚。」曾巩介绍道。

张载听到有人叫自己名字,这才转过头来。

「今日得见,幸甚!」

张载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还礼道:「客气了。」

随即他回到窗边,目光又飘向了夜空,仿佛刚才的寒暄只是短暂地将他从某个宏大的思辨中拉回片刻。

比起社交,显然张载对自己的思考内容更感兴趣一些。

此时,欧阳修已随手拆开了张方平的信,快速扫了几眼之后便将信放下。

欧阳修以手击节,众人的目光都汇聚了过来。

他朗声道:「好了,人都到得差不多了。今日我青松社小聚,既为切磋学问,亦为畅叙幽情。安道兄在信中可是对陆小友赞誉有加啊,称其『见识超卓,胸有丘壑,非池中之物』。看来今晚,我等或可一聆陆小友高论?」

欧阳修的话语带着鼓励,同时也将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陆北顾这个初来乍到,却带着双重推荐的新人身上。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