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0章 三易回河(2 / 2)

加入书签

「哦?」宋庠眉梢微挑,示意他继续。

「其一,『察之未审』。」陆北顾的话语条理分明,「黄河改道,关乎百万生灵丶千里沃野,其水文地理之变丶工程利弊之较,本当由中枢各部会同熟悉河情的转运使丶地方守臣,详勘细究,多方验证。然李仲昌一纸『省费速成』之策,竟能压倒河北转运使周沆『固堤疏浚』之稳计,仓促上马。此非李仲昌一人之能,实乃朝廷对重大工程之『可行察验』流于形式,未能广开言路,兼听则明!」

陆北顾顿了顿,看到宋庠没说话,心中稍定,继续说道。

「其二,『任之未专』。六塔河工程耗资巨万,征夫上万,干系如此重大,本当委任德才兼备丶威望素着之大员坐镇统筹。然观邸报所载,李仲昌等人位卑权轻,恐难压服地方,协调诸州。且工程期间,朝中争议不断,掣肘甚多,主持者难免瞻前顾后,仓促行事以求速效,此乃朝廷在重大工程『事权不明,主事者位卑力薄』之失。」

「其三,『责之未明』。李仲昌等人渎职酿祸,自当严惩,然邸报所言『追查』丶『遣使勘察』,皆为事后补救。学生以为,更深之弊在于『事前权责不明』!若朝廷能于工程伊始,便明确主持者丶参与者之权责范围,赏罚分明,使其知利害之重,或能稍抑其贪功冒进之心。『功成则赏,事败则罚』,此乃常理,然『罚』之依据,在于事前之『责』是否清晰可循。否则,追责难免沦为形式,或仅止于惩办几人,于国事无补。」

轩榭内一片寂静,唯有窗外池水轻拍岸石的微响。

陆北顾这番剖析,没有纠缠于具体人物的功过是非,而是直指制度层面的缺失。

决策机制不明确丶事权配置不合理丶责任追溯不清晰。

这正是宋庠昨日所强调的「体国经野」之思,超越了简单的指摘,展现出一种建设性的丶务实的视野。

宋庠捻着胡须,沉默了数息。

他原本以为陆北顾能点出「急于求成」丶「用人不当」已是难得,未曾想此子竟能如此敏锐地抓住「决策机制」这个核心。

这已非寻常举子的见识,隐隐有了几分洞悉世务的味道了。

「立意尚可。」宋庠缓缓开口,语气听不出太多波澜,但目光中的审视意味更浓了,「那『务实可行』的善后之策呢?灾情如火,流民嗷嗷,朝廷当务之急该如何?长远之河务,又该如何绸缪?」

这第二问,才是真正的考验。

空谈制度容易,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才是真本事。

陆北顾思索了片刻,解决方案的思考方向,无非就三个。

首先,黄河宽二百馀步,六塔河才四十馀步,强行把黄河的水导入六塔河泄洪,已经导致了原有的黄河东堤被冲垮,只有西堤尚算完整,肯定是要从河防本身上面来考虑。

其次,因为李仲昌的豆腐渣工程,靠近六塔河的百姓因此丧失生计者达三万户,齐丶博丶德丶棣丶滨五州之民都受到影响,可以说民生方面的后果极为恶劣,这些受灾百姓也不能不考虑。

最后,则是六塔河工程本来是出于省钱目的才搞的,如今非但没有省钱,反而要花更多的钱.未来几年,河北税赋要减免一百七十万石,才能保证河北百姓不起来造反,这就相当于「举天下所得以奉养河北」,所以大宋在财政方面的切实压力也要考虑。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