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50(1 / 2)

加入书签

放在九月收粮上。

跟纪楚关系极好的宋大人都不大来打扰,他直接对其他作坊园老板道:“别在这种事上打搅他,咱们做自己的交易即可,粮食上的事,他可是绝不让步的。”

这是大实话,而且各地急着把牛运回去。

本来只用运牛,现在还要赶羊,甚至要买点昌河州岐州的山货。

这里的大山参品质太好了,内地里买不到啊。

往来商贾们,似乎发现一个新的宝库。

现在车马便利,小半官道都是水泥路,运输非常方便,以后应该常来才是。

宋大人帮着安抚了想见纪楚的众人,纪楚难得松口气。

昌河州现在有点太热闹了啊!

不过那麦子良种的收获,还有棉花收获。

让本地更是沸腾起来。

本地人还好,主要是外地人“大惊小怪”。

“这是在开玩笑吧。这麦穗对吗。”

“这棉花,为何这般白,纤维还这样长。”

“你们这土质极好啊!”

“我的天,还有这么大片的土地,外地人不许买?为什么啊。”

为了防止你们这些人购置大量土地囤在手里,普通人却无地可用。

这个小插曲并未影响众人的惊愕。

主要是这地方麦子产量太高了。

一亩地能产五百多斤粮。

就算用了好粮种,也比很多地方产量要高啊。

说是有一家人勤快,种得好,一亩都要有六百斤了。

太夸张了。

夸张到不少伙计都想留下来种田啊。

相比做伙计的辛苦,真不如留下来种田。

不就是落户在昌河州吗,他们可以啊,虽然根据这边规定,只能携家带口的才能落户,那也可以的。

在这地方安家,至少是有土地的。

冷。

冷就看看棉花啊。

人家这地方,棉花也有四百斤左右的产量。

穿上棉衣不就行了。

再说,这地方还有火炕。

没棉花没火炕的时候,有什么皮子,还有乌拉草。

总之这些困难都能解决。

给他们田地就行!

听当地官员的意思,现在人口少,还能分到土地。

等人口多一些的时候,就要花钱向官府买荒地了,价格虽然不会太高,但也是个支出。

这代表什么。

代表想来的话,动作一定要快!

伙计们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纪大人主动来的地方,能有错吗?”

是啊,当初都说纪大人主动去什么昌河州,是自讨苦吃。

现在这里还苦吗。

不见得啊。

纪大人把这里都发展好了,以后肯定会更好的。

没看到曲夏州现在什么模样吗。

有钱得厉害。

以后的昌河州就是现在的曲夏州!

怪不得之前总听说,有人举家搬到昌河州了,原来是专业啊。

原本还在做买卖的商贾们,一夜之间,发现自己的手下明显有离开的想法。

那些有家人在原籍的,大家还有些顾虑。

但本就跟家人不亲厚,又或者没什么直系亲属的,则想直接留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