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79(1 / 2)

加入书签

人手不够。”

不管怎么说,那也是两百亩地。

靠着村子抽调人手,肯定不成的。

至于其他地方常见的佃户?

昌河州基本上是没有的。

还是那句话,地广人稀。

土地多,人口少。

土地便宜,甚至近乎廉价的情况下,谁会去给别人种地。

就算是给他人种地,多也是长工短工,不算佃农。

与之相比更加自由,东家也不敢苛待。

这里最珍贵的是人力,并非土地。

否则广宁卫的棉花试验田,也不用调拨士兵来种了。

别的不说,就官府的官田,若不是给了不错的待遇,根本没人去种啊。

如今这棉花虽好,却是调不开人手的。

“这有何难。”纪楚笑道,“年后自然有人过来种地。”

年后?

有人来种地?

不管晁同知,还是杜通判。

都知道昌河州有了棉花之后,常住在这里的人口肯定越来越多。

但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来的。

总要过个三五年,甚至七八年再说。

纪大人说的人是?

纪楚只笑,李师爷也笑。

还能有谁。

还是他们老乡呢。

原化州的曹家等人,已经在押往昌河州的路上。

有这些被流放的罪臣之后,还愁官田没人种吗?

而且更不怕他们使坏。

如今众人的情况,只有好好立功,好好表现的份。

不止这些人,还有不少罪犯家眷都会被送过来。

当初贪了那么多民脂民膏,如今让他们来建设边关,也算物尽其用。

晁同知跟杜通判已经傻眼了。

这样也行?

不对,这样也能算到?

倘若棉花没成。

纪大人又打算让他们干什么?

纪楚看着雪花覆盖的黑土地,直接道:“开荒。”

“这么多荒地无人开耕,实在太可惜了。”

他需要很多人过来开荒。

而开荒这事那样辛苦。

还是让罪犯们过来锄地最为合适。

晁同知忽然发觉。

即使滇州棉没有种成。

也不会阻拦纪大人建设这里的决心。

没了棉花,还能搞养殖。

不种棉花,还能种大豆,种高粱,种麦子。

或许曲夏州的成功并不在于种什么农作物,而在于辛勤劳作的百姓,以及敢想敢干的纪大人?

想到这。

他们之前紧抱着棉花的想法,似乎有点可笑了。

棉花会让这里的人过得更好,却决定不了此地百姓的命运。

果然,纪楚道:“此地可有良种培育的官吏。”

有是有,但没怎么努力过。

纪楚也不会再往前追溯,只道:“以后着重培育大豆,大豆是好东西,必须多种。”

至于麦子的良种。

他已经往曲夏州写信,从那边调取了。

也就是说,只要等到开春。

昌河州官田上种着棉花。

而百姓的田地里,则可以种上麦子良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