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73(1 / 2)

加入书签

纪楚笑着摇头道:“把京城来的信件给我找出来吧。”

整个昌河州里,只有李师爷知道纪楚的真实想法,两人搭档多年,早就有了默契。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大人对滇州棉在昌河州栽种很有信心。

所以从一开始,李师爷没觉得这棉花会种不成功。

实事也证明,大人的信心是对的,他对大人的信心更是对的。

不过这话纪楚从未说出来过。

若不是多年默契,李师爷也是看不出来的。

那既然知道能成功,为何不提前说?

谁也不告诉?

就连现在真正成功了,也不告诉其他人?

这自然是另有想法。

而这个想法,就在京城。

不是滇州棉成功的消息不能说。

现在还不到时候罢了。

李师爷找到京城来的所有信件,一一拆封让纪大人看。

好让他们了解京城那边的情况。

没错,昌河州的棉花种植成功的好消息是否公布。

要看京城的消息。

准确来说,是滇州府的消息。

纪楚还在京城那会,朝中对于滇州棉的种植情况,心里就已经有数了。

虽然那会才四月份,可林元志把棉花情况说得非常明白,而且棉铃情况也告知。

这让京城的皇上跟大臣们都知道一件事。

那就是平临国的棉花,终于有了第二产地。

第一产地自然是陇西一带。

可陇西的种植面积有限,种出来的棉花顶多自给自足,但凡流出去,价格都不会便宜。

所以寻找新棉种,以及第二个能种棉花的地方,就尤为关键。

林元志意外找到适宜的新棉种,眼看着产量还不错,这自然是大好事。

但这事上,也有些美中不足。

便是滇州府的地理位置。

换个平临国的其他地方,那自然再好不过。

偏偏是山多且高的滇州府。

那边的山路有多难走,还用得着说?

那边的山有多高,更不用讲。

只说一件事,大家心里就有数。

朝廷规定,每年乡试中举的考生,第二年进京会试必须参加,如果不参加,那是违背圣意。甚至会被抓起来问罪。

唯独有三个地方的考生不受这个规矩。

一个是海南一带的考生,然后就是云贵考生,朝廷允许他们下一届进京参加会试即可。 W?a?n?g?址?f?a?布?Y?e??????ü???€?n??????????⑤????????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什么叫山高路远了。

这般遥远的距离,就算种了棉花,怎么运出来?

消化给当地人?

先不说滇州府那样温暖的地方,对棉衣的需求本就不高,种植热情肯定也不高。

就说平临国其他地方的人肯定不愿意啊。

尤其是京城这些官员们,他们也想要棉花啊。

这种问题,也不是没有解决之法。

甚至早就有人提过这个建议。

修路。

在滇州府内里修路。

滇州府那么多上好的药材,那么多上好的木材茶叶。

一直都运不出来。

不就因为道路没那么通畅吗。

如果修几条好路,岂不是两全其美。

可修路这种事,自古以来都是劳民伤财。

普通官员或许不怕劳民,但一定怕伤财的。

让朝廷来出,朝廷更没有那么多钱。

所以一直僵持着。

滇州府的乡党提了许多次,甚至有些心灰意冷。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滇州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