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82(1 / 2)

加入书签

官田今年种了些,一亩地不到四十斤。”

既有种植技术不成熟的原因,也有非洲棉的产量确实太低,这都是品种问题了,也没办法。

纪楚感觉,顶多一亩地提高到八十斤,算是顶天了。

这样低?

来学习的五个人瞬间没了想法。

那确实不合适。

但只听纪楚道:“所以想鼓励自家种植,不用多种,每家种个三分五分,全当自用。”

自己种,自己用。

正好是五月种下,十月收获,在这期间把棉花一弹,冬日直接穿上。

一家能产个二十斤左右,做五身衣服,大概也够家里用的了。

确实是个好办法!

还是最能解决大家需求的方法。

但这事也有一个难点。

“大多百姓吃饭都成问题,家里哪有多余的土地种棉花。”开口说话的人,正是某个中县的主簿。

他们县令也是安建三十年到的曲夏州任县令,甚至比纪大人早来两个月。

可他这两年里,单是跟县里大户们斗智斗勇,都耗尽心神,好不容易弄出几千亩田地,也不够佃户们分的。

就算这样,这县令已经算不错的,毕竟在努力为百姓做事。

等他刚想放松时,纪楚的事情传出来。

刚开始他根本不信,但后来他不得不信,甚至还多了崇拜。

都是县令,怎么人家做得那样好?

等到纪楚连匪贼都剿灭之后,他便彻底起了学习的心思,

所以周大人一来,他便让自己的主簿跟着过去。

看看人家纪县令到底怎么管的。

还有那油菜,他们县是不是也能种。

不过油菜跟现在说的棉花一样。

若田地里粮食都不够吃,何谈多种这些东西。

就算是安丘县,也规定主粮必须是油菜两倍以上。

这个主簿说完,不光来学习的四个人看过来,考课院官员们,同样叹口气。

说到底。

曲夏州大部分百姓过的苦,还是指荒为田的问题。

他们背负了太沉重的赋税,以至于积重难返,想要腾出手做其他事,都极为艰难。

还有当地乡绅,那些乡绅头上说不定还有裙带关系。

想要做成这些事,真的太难了。

纪楚见他们叹气,考虑的事情多种多样,却道:“曲夏州那么多的土地,怎么会没有百姓们安身之处。”

“要么有人强占了,要么有人多拿了,咱们要做的,不就是帮忙得到应得的东西吗。”

这话有些绕口。

但总结下来,便是一句话。

那些东西,本就是他们的,开耕的田地,各家的粮食,挖的水渠,修的道路。

都是百姓们的。

拿到自己的东西,难道不是理所应当?

在座诸位,你们做的可是正义之事,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最高尚的想法,最宽厚的行为,可都是帮助百姓啊。

别瞎担心了。

既然知道自己的事情十分正义,就不必瞻前顾后,更不用多思多虑。

有考虑后果的时间,直接干啊。

成了最好,不成也无所谓。

“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

“你们想那么多干什么。”

一句话,做就对了。

“你们过来是想学种油菜,看到棉花之后,也想学种棉花。”

“先听棉花地产,就不想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