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6(1 / 2)
以后他们也有这样的好日子。
纪楚没有规定大家交粮食还是银钱。
他这边也要看看衙门现银够不够。
正想着,又看到从州城来的那封信。
信上没有名字,要么是对方身份神秘,不好露面,要么身份呢太高,不能直接写。
这也是纪楚没有第一时间拆信的原因。
现在该交代的都交代了,是该拆了。
纪楚有预感,他或许要知道,自己传说中的后台是谁了。
突然拿了个第一,对方没有反应才奇怪。
信封所用的纸不是凡品,一看就是非富则贵之家所使。
再看信里的字,刚劲有力,颇有古韵,更是大佬的手笔。
最后看落款,曲夏州知州。
好好好,他的后台,竟然是本州最大的官,许义许知州。
这么一看,去年那个上上的成绩,果然跟后台有关。
信里的内容让纪楚坐直身子。
单看信的内容,并没有什么,但里面藏了一个典故,战国李悝与魏文侯的对答。
大概就是当时魏国附近发生水灾,魏文侯想要救济灾民,又怕自家粮食不够,就问管粮的李悝,说魏国的粮够吗。
对方说,粮仓极满,他每年都会收粮买粮,囤在仓库里。
魏文侯问他为何。
李悝答:“备荒振恤。”
丰年粮食价格低,就要屯粮。
荒年粮价高,放出来后,既可以赈济灾民,也能调节粮价。
许知州又提了蜂蜜跟油菜,多是夸赞,又讲比隔壁沾桥县要好,其他就没什么了。
如果看出其中的典故,那就不一样。
许知州他在备粮,更知道他在备荒。
同样也在说,如今粮价要走高,你的粮放在手中,也会推高粮价。
再结合提到的沾桥县。
此时情形,就跟当时的魏国一样。
魏国周边水患。
安丘县附近的沾桥县苛捐粮灾。
魏国救人了。
他们也救人了。
剩下的,便是抑制本地粮价,好让歉收的百姓能买到粮食。
归根结底是一句话。
许知州让他今年多交粮,少交钱。
虽说现在来看,交粮更划算,毕竟粮食值钱。
可他心疼啊。
那可是粮!
许知州的想法,纪楚也能理解,自己顾的是安丘县百姓。
知州却要平衡整个州的粮价。
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
因为那些粮食是囤在官府库房里,不拿出来抑制要涨起来的粮价,其实并不合适。
而且整个曲夏州要是乱了,他们安丘县也不能独善其身。
纪楚把信翻来覆去又看一遍,叹口气道:“把去年的粮送过去吧。”
李师爷差点跌倒。
这能行吗?
纪楚道:“是平衡曲夏州的粮价,量大即可。”
陈粮比新粮还便宜,所以他能拿出更多粮食出来,数量先堆上去,更有利于粮价平衡。
既然要安抚曲夏州粮价,那他也不会扣扣索索,人情既做了,就要做得好一些。
再说,许知州都不追究他收下沾桥县百姓的事,他还是要投桃报李的。
那边李师爷跟纪振已经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