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0(1 / 2)

加入书签

么过日子了。

纪楚听着这些消息,只能稍稍叹气。

普通百姓所求的,真的不多。

不过今年到底交多少田税,还是要等曲夏州那边的消息。

他已经把安丘县夏收情况写成文书,递到上面去了。

写完之后,李师爷自然是最先看的人,他眼睛瞪得极大,半点没说出话。

怎么可以这么写啊!

但这么写,好像又没问题?

可要是上面查下来?会不会出问题。

纪楚却直接道:“不会的,只要大差不差,没人会管。”

再说了,有人比他还怕上面派人,就算觉得有异常,也会暗中阻止。

不管怎么样,等着曲夏州回复即可。

反正如今的安丘县,皆是一片和谐。

不少百姓少见地吃了几顿饱饭,只觉得日子快乐得很。

在这种气氛当中,从州城灰溜溜回来的一队人马,显得格格不入。

县学夫子跟差役回衙门交差,同纪楚禀告道:“纪大人,安丘县今年的五个学生,都没能过府试,愧对大人期望。”

赶来的县学教谕撇撇嘴。

纪县令什么时候对本地学子有期望了?还愧对?真不至于。

这个结果不出纪楚意料。

以本地学生的水平,过不了府试考不上秀才,十分正常。

至于那五个学生,先是落榜,又是赶了五六日的路,肉眼可见的垂头丧气。

其中一人,还是教谕的侄儿。

教谕眼见不忍,开口道:“纪县令,自您去年十一月到咱们安丘县,如今也有半年时间了。”

“整个安丘县风调雨顺,田地丰收,都是您的功劳。”

“只是,只是也不能厚此薄彼,忘了咱们县学啊。”

“平临国先祖劝学名篇犹在眼前,便是您纪县令也是科举出身,为何如此不重视县学?”

憋了许久的话,终于说出来了!

从去年三班六房分今年的预算,以及二月份县试那会,教谕就想说了,可那会觉得不妥,讲的也隐晦。

现在看着本地田地因县令指点变得极好,难免心有期待。

最重要的是,你也是科举出身啊!

真的不重视读书吗?!

天天就往庄稼地里跑,有什么用。

同时教谕心里也着急。

他所在的县,已经连着好几年没有出秀才了。

再这样下去,难道他一辈子就要在这?

当然了,也因为教谕早就发现,只要真有益百姓的,纪县令是会考虑的,这位所在的衙门并非一言堂。

“倘若安丘县本地科举起来,也是有益普通百姓的啊。”

“那些辛苦种田的,只要家里出个秀才,便能免除家中一部分田税,岂不是美哉?”

纪楚看向教谕的时候,心道,劝人总算劝到关键了。

而前去赶考的书生,其中一人也在点头。

他家是魏家镇的,努力读书,就是为了让家里田税轻一些。

甚至本地很多人考秀才,就是为了免田税。

纪楚这才接话道:“教谕说得没错,本地科举若能好起来,确实有益百姓。”

“当年我考中秀才之后,家里田税轻了不少,父母兄弟们都有所受益。”

“这样吧,你们先回去歇息,容本官想想,安丘县的县学要如何整顿。”

当真?!

别说教谕了,夫子跟学生们皆是惊喜连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