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36(1 / 2)

加入书签

去拜贺牧夫妇俩。纠结了许久,还是由宗正寺的官员出面请示齐帝,定下了到宁王府门前接亲,不过顾及到萧恪也是郡王之尊,便改掉了女子结亲的那一套繁琐礼节。

于是六月十五这日黄昏,贺绥一改往日朴素的打扮,身着大红喜服,头束金冠,骑着一匹枣红大马从抚宁侯府出发,浩浩荡荡直奔着宁王府去了,只不过身后并无轿夫抬喜矫,而是由人牵着一匹通体雪白的良驹跟在后面。

男人娶男人这事着实新鲜,倒不是说贺绥和萧恪是开天辟地头一份儿,只是旁人忌惮世人嚼舌根,又碍于名声脸面,即便家中默许也多是摆个香案,拜了父母,两家人凑在一起摆几桌算是庆贺过了,但像萧恪呵贺绥这样恨不得闹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却着实是独一份儿的。

王爷嫁将军,仅仅是颠倒过来,便无人敢议论贬低萧恪,反倒生出些金童玉子的民间佳话来,当然这其中自然有萧恪在背后推波助澜的缘故,不过总而言之,这婚事无人敢说不好不对,对于萧恪来说便足够了,毕竟日子是他们自己去过的,只要没有那些不知死活的舞到贺绥面前让他难受,萧恪便怎么样都成。

若说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宁王妃对此仍无法释怀罢了。

在知道小儿子要‘嫁’人的时候,秦太妃的内心其实是很矛盾的。她一方面不解于萧恪这么多年独揽大权的行径,一方面又无法完全割舍掉这个亲生骨肉,便所幸两不相见,只在午夜梦回之时,忆起已逝的丈夫和长子,从梦中惊醒后独自垂泪罢了。而在知道‘娶’她儿子的人是贺绥之后,秦太妃却又隐隐有些释怀,毕竟贺绥这个孩子是她看着长大的好孩子,品行端和。更重要的是,对方或许能够让她儿子‘迷途知返’,同时却不会伤害她的孩子,多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这个并不强势的母亲心中,让秦太妃断断半月之间憔悴了不少,可到了正日子,她还是强打起精神出来受礼。

网?阯?f?a?布?页?ⅰ?f?u?ω???n?????????????????o?м

“母妃,请喝茶。”贺绥接过王府下人奉上的茶碗恭敬奉给秦太妃,此刻他也已改了口称呼一声母妃。

自有侍女代为接过递到太妃手中,秦太妃饮了一口将茶碗递还给侍女,随后道:“陛下亲赐姻缘十分难得,你二人结为…一体,日后相互扶持、互敬互重,不可辜负陛下天恩。”因不是嫁女,秦太妃将结为夫妇之语也改了去,而两个男人也不可能有后嗣,自然没有什么绵延子嗣的嘱托了,只转头看向亲儿子,语重心长道,“你日后不可任性妄为,需更加恭敬谦逊,克己复礼,莫负了你父亲为你取的‘恪’字一名。”

恪为恭敬、谨慎之意,是当年先宁王萧佑炀对于嫡亲兄长的妥协与臣服,只是他的退让并没有换来齐帝的宽心,反将自己和妻儿都逼入了绝境。

萧恪最不喜欢的便是这个名字,无论前世今生,他都不改离经叛道的处事。因为见证了父亲的死,他更是没有一日学会恭顺听话。只是今日是大婚的喜庆日子,他许久没有这样与母亲面对面站着了,瞧见秦太妃鬓边的白发,萧恪并未反驳母亲,只是恭敬垂手应道:“儿子记住了。”

行礼时萧恪右手的伤露了些出来,因为大婚不能着白色,加之伤口已渐渐痊愈,萧恪今日便没再拿步包着。纵然是宽袍长袖能够挡住大半,秦太妃却依然能看到儿子手上的伤。萧恪遇险的事她也听说了,身为母亲,如今亲眼见了,如何能不痛心,可她不愿在儿子大喜之日落泪,只能强忍下泪水,哑着嗓子说道:“去罢。”

贺绥与萧恪又齐齐朝着秦太妃拜了一拜,而后贺绥走在旁边牵住了萧恪的右手。尽管有礼部的官员小声提醒他该走在萧恪的左手边,贺绥却充耳不闻,他们之间根本不计较这些虚礼。

萧岭因是庶出兄长,秦太妃仍在时,他不能作为长辈受礼。此刻却能作为萧恪的兄长,为弟弟送嫁。配送到宁王府外时,萧恪停下脚步转过身面对萧岭,突然拱手朝他拜了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