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89(1 / 2)

加入书签

坦诚。毕竟前世楚寻能被康王派去算计萧定昊,甚至一个计同时将他和太子都套了进去,可见其谋算之深。而在这样的人面前,撒谎是最愚蠢的行为。

萧恪说得真诚,楚寻虽觉这说辞有些蹊跷,但见人面上全无异色,便姑且算信了这话,只道:“竟有这等事,若有机会,寻…倒真像见一见此人。”

“先生所言也合了本王的心思,本王心中也一直有疑问向问一问那位楚先生……”

“机缘勉强不来,郡王还是顺其自然得好,名不正言不顺的权势拿来也是烫手。”

“先生这是替你家王爷点本王呢?”

“郡王心思重,在下只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

他们并非主仆,本就不是坦诚相待的关系,再说下去,也不过是互相打哑迷,话是决计套不出来的,索性也便算了。

楚寻将那契书递还一份给萧恪,后者接过折起交由贴身侍卫保管,而后才道:“先生这话带到了,契书本王也签了,不妨敞开天窗说亮话。”

说的自然是楚寻方才主动说的‘明路’。

楚寻便将所知所闻道来:“王爷交代在下时,本只打算当个甜头的。不过今日来时,听闻郡王设计烧了北燕粮草,军营内一副拔营的征兆,方觉此时说出来意义不同。”

“先生不妨直说。”

“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北燕断粮不得不撤兵,可若是大军开拔,粮草却出了差错,届时北境军便是内忧外患,不攻自破。”楚寻所说不过是人人皆会说的空谈,而他接下来说的才是真正令萧恪为之愤怒的。

“郡王如今在朝中日渐势强,但终究只让京官多些忌惮,那些州府属官固然怕朝廷的人,可他们贼心更盛。朝中筹措粮草,其中四成出自京中,余下六成则由永州、襄州、漳州分摊。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年后北境大败,这次本就是苛捐杂税,压榨了百姓存粮,若再一路盘剥下来,到郡王手中能有多少,又会为北境军招来多少怨怼,您心里应当有数。”

“听起来楚先生怎么像是不与你家王爷一条心啊?”

康王一心要颠覆萧家江山,别人不知,萧恪却一清二楚。楚寻这等才思的谋士合该是康王身边最值得托付之人,然而楚寻这番话说出来,便算是与康王的心思背道而驰了。

萧恪说得含糊,只因朱昭并他的徒弟仍在帐中,固然对于康王和萧恪来说,朱昭等人不过是随手可以解决掉的人,但此刻皇权并无甚大动摇,萧恪还不至于蠢到当着外人的面说康王有反心。

不过聪明人和聪明人说话原不需要过多言语。

楚寻闻言面色不变说道:“在下确实忠于王爷,只是这忠并非是一味愚忠。凡有战事,无论胜败,遭难的皆为无辜百姓。军中士卒亦是大齐儿郎。权术谋算固不可舍,只是不该建立在牺牲弱者和无辜之人的苦难之上。”

“先生高智,此番话发人肺腑。只可惜并非所有人都能如先生一样,将黎民苍生放在心上。本王认识的人中,唯有阿绥与先生相像些。”

“寻…略有耳闻。”

“来日若有机会,定当引先生与阿绥相见。”萧恪提起贺绥,言语之间总是满满的骄傲,偏这番赞颂之语从他这个玩弄权术的人嘴里说出来,让人听了格外讽刺。

“郡王在州府官员中的声望不高,这克扣粮草以次充好之事屡见不鲜,朝廷无明旨要查,他们多半不会收敛,届时郡王杀鸡儆猴,自可扬名天下,事半功倍。”

“本王心中尚有一疑问。先生为何要如此助我?”萧恪在世人眼里可着实不是什么良善贤臣,这匡扶天下救济黎民的事怎么看也不是他能做出来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