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90(1 / 2)

加入书签

又问道:“如此看来,蒙大人当也是燕州望族家的公子。”

“是,虽不及两位好友,却还有些门路人脉。”

如此,萧恪心中便有了计较。既是当地望族家的公子哥,那么自有个子渠道将奏折流入京城,只可惜燕州终归是下三洲,这三个青年的家世并不足以支撑他们将北境的龌龊事捅到皇帝面前去。如若燕州刺史只是其中一环,那么朝中必定有一人,唯恐自己利益受损才会指使通政司的阮高良拦截燕州来的奏折,或是当年想让北境出事的人。

萧恪脑子里浮现出一个人的面容来,但他却显得有些犹豫。

蒙泽在旁看着萧恪自顾自纠结摇头的古怪模样,不由出声道:“王爷?”

萧恪回神道:“那封奏折,本王也不妨同你直说。一个刺史贪贿的事…便是送到了御案之上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到时候一个被买通了的巡察御史就能把这件事全盘压下来。”

“那……”

“即便退一万步说,巡察御史是个清廉的,或是个墙头草。燕州那边要么砸下家财,要么让御史病死在路上,又或是死于暴民刺杀,你觉得你们费尽苦心又能换来什么?”

这一番话让蒙泽顿时哑了火,唉声叹气了一番道了句世道不公,也便只剩下满脸的失落和愤恨了。

萧恪这时却突然开口道:“若是本王去做着巡察之事便会不同。”

蒙泽闻言猛地抬头,直勾勾盯着萧恪瞧,眼中重燃希望之火。他没说话,似乎在等着萧恪后面说些什么证明他没有幻听。

“你们三个小子想得不错,也颇有些本事,不过还欠了些火候。”

老气横秋的口气和称呼,让蒙泽听了不由一愣。如果没记错,面前的燕郡王应当比自己要小上七八岁,可方才对方那话说出口,却好似长辈在教训晚辈一般。只是不知为何,萧恪的神态和口气好似这一切理所当然。

不过蒙泽此刻顾不上计较对方的称呼口气,听到有盼头,他连忙问道:“不知王爷打算如何?或是有何事下官可以帮您做?”

萧恪看了眼,便问了一句,“你可能模仿他人字迹?或是你在京中知晓什么人能做到?”

“……臣或可一试,但不能保证没有破绽。”个人行文皆有字迹的习惯手法,除了专门钻营此道,寻常文人虽能模仿却无法做到万无一失。蒙泽想了想,又提起一法,“据下官所知,京中有一家书斋的东家,是中洲来的商贾。在京中开了不少家书斋,每隔十来日会在京中办诗墨会,那些个古籍字画做彩头,到场的文人墨客不少,或许王爷可通过那人的门路寻到善仿他人字迹之人。”

所谓中洲,并非是大齐国内的一州一府,而是独立的第三国。只是中洲国半面临海,国土与齐燕两国皆不接壤,而是被当中数道江河分割开,天然易守难攻,故而中洲虽不如燕国骁勇,也不及齐国兵力雄厚,却跻身大国之列。中洲的王族宁愿花钱买些太平,也懒得同齐燕两国似的斗得你死我活,是而这京中有中洲商人混得如鱼得水倒也不算奇怪。

萧恪前世几乎没和中洲国的人打过交道,对中洲的了解仅仅只限于那里王族都姓奚罢了。

“听你这意思,想来是常去。那中洲商贾姓甚名谁,从何处能寻到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