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5章 腊圃村(2 / 2)

加入书签

国内的蔬菜生产发展仿佛就是与天气斗争的过程。

北方有冬暖大棚对抗寒冷,南方有小拱棚对抗风雨,随后就是产区的互补。

陈家志熟知南方夏天必有行情。

也为此做了诸多准备,除了江心菜场,连州合作基地丶沪市基地都有可能带来收获。

下午,将顺了各项工作后,陈家志才关注起了菜场的科研部。

育苗丶嫁接丶植保丶土肥丶器具都是科研部的工作范围。

经过扩招,如今也拥了5名技术人员。

也逐渐有了些成果,前段时间刚完成了育苗基质的配方配比。

留种提纯复壮丶植保和土肥方案丶器具改进也一直在进行。

近期又一次性开展了200多个茄果和瓜类蔬菜品种的适应性筛选。

工作量还是比较足。

陈家志只是提了微喷灌的改进,便没再多加干涉,科研部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菜场生产。

用了两三天处理完菜场事务,陈家志便带上薛军和郭满仓再度前往增城。

基地建设不能再拖了。

薛军回来的这两天,也把已知的信息都告知了陈家志和郭满仓。

增城原属于花城的贫困县,五年前全县还有144个贫困村,但在市里的对口扶贫下,三年前就全部脱贫。

县域内各镇都铺了水泥公路。

小楼镇在这其中又属于中等生,旁边又靠增江,交通和经济条件都还不错。

而薛军选中的地方叫腊圃村,是个古村落,有八百多年历史,几年前还是镇政府所在地。

比县如今的镇政府也更大,人口更多,是当地最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之一。

而在腊圃村东面便有一大片连片的良田,涉及几个村子一共一千多亩地。

并且还有一条二龙河从中穿过。

陈家志和郭满仓跟着薛军来到了这里,入目满是青绿的水稻禾苗,水面浅浅的,一眼就能看到底。

等到秋冬季时,又会种上花生丶甘蔗,或者是各种蔬菜。

其中就有迟菜心,只不过本地人习惯称之为高脚白菜,叶作饲料,心作蔬菜,且长期种植不缀。

去年薛军和李才来找增城迟菜心时可能陷入了误区,一直没找到,最后陈家志来才在别人果园里找到了几株。

实则小楼镇等地的迟菜心种植虽然不多,但也并不难找,可能这就是陈家志的劣势,知道某种菜好,市场潜力高,但很多东西也是道听途说,比不上本地人。

三人在这块地里大概走了走,青山绿水环绕,时常还笼罩在晨雾之中,这样的环境下确实能种出好菜。

从水源丶土壤丶交通丶劳力等各方面条件来说,这块地都无可挑剔,连预期的砍树都省了。

陈家志笑着对薛军说道:「不错,很有眼光,看来以后建基地选址得多靠你了。」

薛军哈哈笑了笑,「能帮上忙就好。」

因为长期兼任陈家志的司机和『保镖」,薛军也去了不少地方,接触了很多人,在这方面的见识确实比其他人更强一些。

陈家志又问:「和本地人接触得怎麽样了?」

薛军摇了摇头,「不太乐观,这边很多农户还是靠务农为生,想租300亩以上的连片土地,至少得和两百多户人签约。」

「和村里谈呢?」

「村里也有顾虑。」薛军指了指不远处坡上的一片柑橘林。

「就像种柑橘一样,大力推广,树种了,也到了挂果旺盛期,却卖不上价,对当地和老百姓都是不小的打击。」

「所以,听闻我们想租地种菜,甚至鼓动多种高脚白菜,农户比较迟疑,村干部也比较疑虑,但同时又想进行尝试,毕竟农民能赚钱的路子不多。」

当下增城县农村人均收入2000多元,腊圃村经济条件也不差。

但务农收入相较于务工收入仍差距甚远,如同期增城城市人均收入已达5000多元,是农村的两倍多,甚至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而薛军在与有关干部沟通过程中,也拿出了务工收入丶土地租金收入等实在的筹码。

这些都能吸引当地村干部,但又不足以让他们下定决心支持工作。

陈家志确实看上了这块地,也不用一千亩,两三百亩就够了。

不过他觉得想要成功租地,还是得展示一定实力。

不然一个个和村民去谈,那租地成本就太高了。

如此一想,心中便就有了主意。

「这样,邀请乡镇和有关村干部丶乡贤一起去江心菜场和靠谱鲜生考察。」

「他们不是担心卖不出去吗,给他们介绍一下水东芥,想必能有不少说服力。」

后世增城迟菜心如何火起来的陈家志不得而知。

但肯定少不了人的大力推广。

而靠谱鲜生现在完全足以承担这个角色,让增城迟菜心更早进入大湾区的千家万户。

如此一来,想必会更有说服力。

同时市场渠道在手,在和当地的相处中,也不至于完全处于劣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