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6章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2 / 2)

加入书签

堂上诸公,个个面沉如水,神情漠然。

仿若眼前之事,与他们毫无相干。

刘凡祯心中一片凄然。

他明白了,自己已在无声无息间成了朝堂博弈的牺牲品。各方势力早已暗中达成默契,要拿他的前程,为某人铺路。

可他也是数十年寒窗苦读,一步步挣扎上来的。

虽根基浅薄丶朝中无人,却仍凭一己之力,熬过无数明枪暗箭,才终于坐上这户部侍郎之位,他甚至曾暗暗期盼,待杨思之致仕归隐之后,能由他接任尚书,执掌大周一部之权。

而如今,一切复然而止。

他的仕途,终将断送于此。

刘凡祯心中涌起一阵悲凉。

他并无任何过错,也未曾留下把柄,却就这样被冠以「才具有限」之名,轻飘飘地断送了前程。

「臣才疏学浅,难当重任,恳请辞去户部侍郎一职,外放地方。」

刘凡祯没有挣扎,只是平静地拱手请辞。

朝中内阁执宰们早已达成默契,任何辩白都只会自取其辱。

不如顺势而下,求一处外任,至少仍可为一地之守,为封疆大臣,安稳馀生。

殿中有几位六部侍郎与尚书省官员见状,不禁暗自松了口气,神色间流露出几分轻松。

尽管他们并不明白,为何偏偏是刘凡祯成了那个被牺牲的人。

但至少,他们自己的位置一一暂时是保住了。

「嗯,准奏!」

女帝微微颌首,准其所请。

她并不在意,一名并没有做出多少功勋的户部侍郎的去向。

状元江行舟正式踏入朝廷,才是她期盼之事。

她目光却转向一旁,淡然问道:「魏老尚书以为,何人可接任户部侍郎一职?」

魏泯躬身奏道:「老臣以为,如今朝廷用度吃紧,财政左支右出。

新任户部侍郎当以开拓财源为首要之责。

臣斗胆举荐一一正四品翰林侍读学士江行舟。

他曾献《推恩令》之策,屡有建树,实为可造之材。

若授此重任,晋升正三品户部侍郎,令其推行改革,扩展财源。既可历练才干,他日提拔升迁,也足以令人心服。」

「臣附议!」

群臣纷纷拱手附和。

如今大周圣朝内外开支浩繁,塞北道丶蓟北道丶漠南道等边睡各道催饷索粮之声不绝,户部财库日益见出。

这烫手山芋,交给江行舟自是再合适不过。

若他能开辟新源,解朝廷燃眉之急,固然是好。三省六部丶大周各道的开支,也就宽裕了。

倘若办砸了,得罪了太多的人一一岂不正好遂了许多人的意?

更有不少大臣,暗自揣想。

若这位江侍郎藉此权位,心生贪念,从中渔利捞好处——那便更有一场惊天的好戏可看了。

朝堂之上,不知多少双眼晴,正等着看江行舟如何栽倒。

「准奏!

陈卿,此事便由你拟个章程。

北疆雪狼国近来屡犯边境,其心回测,不可不防。

户部须得任用得力之人,尽快筹措钱粮,以备不时之需。

即依魏卿所奏,调江行舟为户部侍郎,授以改革之权,务必整肃清源,理清户部库银库粮,并开拓财源。」

女帝声调平静,却字字清晰,不容置疑。

「臣,领旨!」

陈少卿躬身行礼,神色肃然。

早朝陛下亲口下旨,中书省草拟圣旨,直接下发门下省丶尚书省。各部对此皆无异议,半日便可办妥此事。

内廷值房。

一名年轻太监含笑趋步上前,低声贺道:「恭喜状元爷!今日早朝,陛下已下旨,晋您为正三品户部侍郎!

请您速回府中,静候宣旨。」

江行舟正在值房中翻阅圣典。

作为翰林侍读学士,他素日不必参与常朝,只需每日入直宫中,处理少许文翰事务。

他含笑起身,自袖中取出一锭金子,从容递向太监手中:「有劳公公特意通传。」

「状元爷,这如何使得!」

那太监受宠若惊,连连推辞。

谁不知江行舟并非寻常朝臣,乃是陛下跟前炙手可热的新贵。

三日之内,由正七品翰林修撰拔擢为正四品侍读学士;不出一月,又由侍读学士之职,跃升实权在握的正三品户部侍郎。

如此升迁,堪称青云直上丶圣眷隆极。

纵观整个大周圣朝,从未有谁普升如此之速。

这位状元爷的前程,又岂是他们这些低级内侍敢轻易「打秋风」的。

「这是讨个彩头的吉利钱,公公不必推辞。」

江行舟含笑将金锭再次推入他手中,语气温和却不容拒绝,那太监几番推让,终究不过,只得赔笑收下,连声道:「那小臣便沾沾状元爷的喜气,谢爷的赏!」

江行舟离了内廷,乘马车回到江府。

「户部侍郎—」

他轻声自语,这个任命确实出乎他的意料。

短短一月之内,竞能再度擢升,速度之快,实属罕见。

更关键的是,此次并非虚衔一一户部执掌天下钱粮赋税,乃是真正的国之命脉所在。

朝中权柄,除吏部外,便以户部为尊。

若无陛下鼎力支持,若无内阁诸臣默许退让,这般要职绝无可能轻易落于他一个资历尚浅的新任官员手中。

他敛目凝思片刻,终究未再深究。

圣旨顷刻即至,届时,天子和众大臣们的用意自当明了。

「圣旨到——!

翰林院侍读学士江行舟接旨一一!」

一声长喝划破了府邸的宁静,宣旨太监手持黄绢,仪仗队伍肃然地抵达江府门前。

「臣,江行舟领旨!」

江行舟闻声整冠敛容,即刻率领妻室薛玲绮及全府上下,于庭中恭迎圣旨。

府内仆从皆垂首屏息,一时间鸦雀无声,只闻风拂衣袂之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