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散装江南之其二(2 / 2)
江南七府,都有自己产业群,很多产业还需要协调很多原料。
如果真的能建成铁路,那就能大大促进江南的产业发展。
顾宪成说道:
「江南的铁路,自然要掌握在江南人手里。」
「在下这些日子也打听了,京师经历了两次的融资,房山铁路和倭银公司,特别是倭银公司,几乎将京师的资金都吸空了。」
「按照协商的规定,直吴铁路会按照出资比例成立董事会,我们江南只要做出势在必得的样子,别人自然不会和我们竞争!」
在场众人纷纷点头。
顾宪成这套也算是阳谋了。
任何做过商业的人都知道,一家商行只有拥有管理权,才算是这家商行的主人。
这也是江南士绅对直吴铁路控制权势在必得的原因。
既然江南士绅如此财大气粗又志在必得,那和他们竞争又有什麽意义呢?
反正拿不到直吴铁路公司的控制权。
而且出资人越多,那出资的总额就越多。
按照这类股份公司的分红规则,分红是按照出资比例来的。
那投资直吴铁路的收益就会很低。
计算起来也简单,房山铁路的总股本才三万银元,假设出资三百银元,就占有了百分之一的部分。
那房山铁路一年只要能盈利三千银元,这个股东就能分红三十银元。
那就是一年百分之十的收益率了。
可如果是直吴铁路,最终融资总股本达到三十万银元,那出资三百银元就只有千分之一的股份。
直吴铁路也不可能有十倍房山铁路的利润,那投资收益率就很低了。
如今京师遍地都是赚钱机会,何必要和江南士绅死磕?
明日就是正式募股开市的日子了,顾宪成送走了众人之后,就剩下了高攀龙。
面对好友,顾宪成露出得意的表情:
「云从兄(高攀龙字),这次是苏泽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麽一来,我们江南不仅仅拿到了吴淞铁路的控制权,还附送了一条直沽铁路!」
高攀龙也跟着笑起来,这一次反过来将朝廷一军,让他这个只有秀才功名的读书人十分兴奋!——
次日。
今天的大宗交易市场,门前聚集了大量等待开市的人。
这其中有等着抢购股份的江南士绅们,也有看热闹的京师百姓,有一些观望的京畿商人。
和上次的倭银公司一样,这次直吴铁路是采用不限总股本的募资方式。
这样的股票就没有稀缺性,就不能像房山铁路的股票那样,刚刚买入就能赚钱了,只能等到公司分红了。
京师的投机客也选择了观望,而真正有投资意愿的人,也在考虑收益的问题。
京师那麽多投资的机会,为什麽要投资直吴铁路呢?
顾宪成站在江南士绅的人群中,嘴角露出笑容。
就在这个时候,又有报童聚集过来。
「号外号外!倭银公司返航!获利六万银元!」
听到叫卖声,大宗交易市场的人纷纷冲过去,报童们手上的报纸被抢购一空。
一名江南士绅也抢到了一份报纸,看到李文全携带重金返航的消息,在场众人心中五味杂陈。
其实江南和倭国的贸易是很方便的。
早在朝贡贸易的时候,倭国就是在宁波入贡。
倭乱的导火索,争贡事件就发生在宁波。
倭乱之后,江南和倭国的贸易暂停。
江南士绅自然明白对倭贸易的重利,如今被倭银公司抢先一步,开拓了倭国市场。
不少人其实也有了别的心思,铁路公司的股份不知道什麽时候才能回本,如果现在回去购买海船去倭国贸易呢?
顾宪成看着局势不对,立刻说道:
「诸位!这可是一件好事啊!」
「倭国贸易繁荣,那日后吴淞铁路和直沽铁路的获利更多,现在可是投资的好时候!」
顾宪成算是压下了蠢蠢欲动的人,他看着大宗贸易市场的大门,祈求早点开市,不要再闹出什麽么蛾子了。
可惜天不如人愿。
在开市之前,几名大宗贸易市场的夥计,搬出来好几块大黑板。
顾宪成不知道这黑板是干什麽的,这时候,大宗交易市场的掌柜的走出来,对着众人说道:
「今日朝廷有令,直吴铁路公开实名募股,诸位出资购股的,请将自己的籍贯和姓氏登记在黑板上。」
这也是原本商定的事情。
但是顾宪成却觉得其中似乎有什麽问题。
可是容不得他多想,开始的钟声响起,众人冲进了大宗交易市场。
江南士绅们按照约定,开始抢购股票,可是渐渐的,顾宪成发现不对劲了。
先是一名无锡的商人,坚持要在黑板的籍贯上写无锡。
然后是苏州府太仓的士绅,要求将他的籍贯改成太仓。
很快,早有准备的大宗交易市场搬出了更多的黑板,按照各县分别登记。
紧接着,一名夥计带着唱腔喊道:
「恭喜江南太仓县!募资超过一万银元!」
这句话喊完,苏州府的治县吴县不满了,这些吴县士绅们纷纷聚集起来,也纷纷掏出银子,要求夥计也唱上这麽一句!
「不好!」
顾宪成感觉到不妙。
他的计划中,江南带来的二十万银元不需要第一天就用完。
只要江南的股份占据大多数,募集朝廷要求的最低股本就行了,反正只要江南士绅能掌握铁路的控制权就行了。
可这些黑板和夥计们的唱名,直接点燃了现场的气氛。
江南七府本来就散装,各县之间还有很多宿怨。
原本被他好不容易维持的团结,被这些喊唱声给打破了。
江南各县纷纷开始抱团,盯着死敌的黑板,力争要压着对方一头。
顾宪成原本定下的策略也不用了,眼看着募资规模一步步升高,顾宪成感觉事情已经脱离了他的掌控。
等到下午快要闭市的时候,江南已经稀碎,七府的说法也不复存在,只留下江南各县在针锋相对。
有些地方甚至都不是县,比如苏州府吴县的木渎镇,就坚决要求不和吴县同列,自己也独立弄了一块黑板。
而顾宪成这个被众人推举出来的筹备会长,已经没人在意,各地方的士绅都推举了自己的领头者。
顾宪成心力交瘁,唯一的好处就是出资大头还是江南的,肉好歹还在锅里。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夥计敲着锣唱道:
「倭银公司出资五万银元!」
这下子大宗交易市场彻底安静下来。
江南虽然富,但是也不可能一个县就募资五万银元。
可江南的团结早已经不复存在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