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6章 滚筒印刷机和未来的新军官(1 / 2)

加入书签

第226章 滚筒印刷机和未来的新军官

在《乐府新报》的销量提升了以后,罗万化就向苏泽提议,将原本的三日一刊改成两日一刊。

但是当时苏泽拒绝了。

原因也很简单,随着刊印数量的增加,印书坊的效率跟不上了。

雕版印刷的效率还是太低了一点。

为了加快印刷速度,罗万化想到的办法是增加雕版匠人,多制作几份雕版同时印刷。

可这样的结果是成本进一步上升,各大报馆都在抢夺雕版匠人,原本就紧缺的雕版匠人更稀缺了。

而且雕版的匠人多了,报纸上出现错漏的也多了,《乐府新报》的印刷质量下降,也引起了巨大的批评。

在这种情况下,苏泽不得已重新接管了报馆,开始改进印刷坊。

苏泽的办法,是向工匠悬赏。

结果是今天就有一名匠人上报,他制作出了新的印刷机。

苏泽从成国公府上吊唁回来,就带着罗万化来到了印刷坊。

工匠名叫张毕,是一名雕版学徒,他引着两人来到了一个奇怪的装置前。

罗万化看着这个奇怪的机器,两个木质的圆筒紧紧靠在一起,通过一系列的传动齿轮相互连接,机器边上有一个巨大的摇杆,这和他见过的其他印刷机都不同。

「这机器要怎麽印?」

张毕立刻喊来同伴,这名同伴将墨水倒入圆筒边上的墨筒里,然后在两个圆筒之间塞进了纸,然后张毕就开始转动摇杆。

两个圆筒夹着纸不断向前,纸的正面印出了模糊的字迹。

罗万化这才注意到,其中一个木质圆筒上面刻着字,这是一块圆筒形的雕版!

罗万化也觉得这是个巧妙的办法。

原本的雕版印刷,需要匠人刷墨,印刷,压制,才能印出文字来。

这台机器在圆筒雕版滚动的时候自动上墨,在滚动的时候可以连续印刷。

但是看到模糊的字迹,罗万化又失望了。

这麽模糊的字迹,是没办法当报纸卖的。

张毕看到罗万化的表情,也有些泄气。

这个滚筒印刷机其实他才研究了一半,但是手里的经费没了,他自己的师父也反对,所以才迫不及待的向苏泽邀功,想要获得进一步的支持。

但毕竟还只是半成品,看来罗万化的态度,应该不是很满意。

苏泽却问道:

「张毕,你是怎麽想到的?」

听到苏泽发问,张毕燃起了希望,他连忙说道:

「回苏翰林,草民是看了华阳奖的脱毛机才有的灵感。」

脱毛机?

苏泽才想起来,第一届华阳奖颁给了发明滚筒脱毛机的工匠。

对啊,同样是滚筒,张毕就想到了使用圆筒的雕版,连续印刷报纸的方法。

这世上的聪明人果然多啊!

苏泽感慨了一下。

张毕老老实实的说道:

「苏翰林,罗主编,其实这印刷机还是半成品,就是我手里的钱用完了。」

苏泽对着张毕说道:

「你遇到的困难是什麽?」

张毕说道:

「首先是圆筒形的雕版要比普通雕版难刻,我尝试教了很多人,但是没几个人能学会。」

「然后就是上墨,我想了很多办法,墨迹还是不清楚,也容易出现晕染的情况。」

苏泽看向张毕,他和普通的工匠不同,多了几分书卷气,而且面对自己和罗万化也是落落大方,没有那些匠人的局促感。

苏泽好奇的问道:「你识字吗?学匠几年了?」

张毕说道:

「回苏翰林,草民读过蒙学,学匠不到一年。」

「?」

张毕说道:

「草民年幼的时候读过书,原本父母遗命是读书科举,可是考了几次县试都没过。」

竟然是个读书过的匠人,苏泽疑惑的问道:

「那为什麽要做工匠?」

张毕说道:

「草民是听了苏翰林的四民道德说,这才下定决心做匠人的。」

「草民读书没天分,从小就喜欢这些工匠事物,但是原本也是迈不出这一步的。」

「但是听了苏翰林的道德之说,匠有匠德,做好匠人也是上利朝廷的事情。」

「朝廷也解除了匠籍限制,于是决心拜师做了匠人。」

原来如此!

苏泽也没想到,自己在灵济宫大会播撒的种子,现在就有了成果。

张毕可以算是新工匠了。

也难怪他能发明出滚筒印刷机。

苏泽决定帮他一下,于是说道:「字迹不清楚,是不是墨的问题?」

「墨?」

苏泽点头说道:

「现在印刷用的是水墨吧?水墨容易晕染,要用力压制才能字迹清晰,你有没有想过别的墨。」

「别的墨?」

苏泽指着张毕衣服说道:

「你衣服上的污渍是什麽?」

张毕看着一块油斑说道:

「回苏翰林,这是油斑,是润滑机器用的鲸油。」

「油是不是要比水更容易沾染在衣物上?」

「啊!?」

张毕如同被雷击一样,他忙不迭的冲向装墨的墨盒。

苏泽又说道:

「且慢。」

「你说滚筒雕版不容易学,那你知道活字吗?」

张毕连连点头。

苏泽说道:「如果用滚筒固定活字呢?」

张毕全身颤抖起来,他突然压低声音说道:

「苏翰林,这样一来,这印书坊就不用雕版匠人了,这!」

苏泽看了一眼张毕,这果然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

苏泽说道:「没这麽容易,泥活字是没办法承担长期使用的,而且字迹也不清楚,你可以试试用金属做活字。」

「油墨也要试验调配。」

苏泽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需要的经费,直接找印书坊帐上支取,等你做出来,我帮你申请华阳奖。」

——

从印刷坊回到报馆,罗万化一直在思考。

他虽然不懂技术,但是也预感到了,张毕的新机器,可能会影响整个大明。

可具体要怎麽改变大明,罗万化又说不清楚。

但苏泽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深刻的改变大明,这是京师官员都公认的。

普通人但凡做成一件都很不容易,但是苏泽就这样每月几封奏疏,把事情给办了。

而且苏泽所办的事情,从吏治丶军事丶财政无所不包,任何问题他都能轻易的解决。

这样的积累,让这次武监的事件中,官员都集中火力攻击定国公徐文壁,却没几个攻击苏泽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