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4章 书中自有黄金屋(1 / 2)

加入书签

第224章 书中自有黄金屋

苏泽看着【手提式大明朝廷】的模拟结果。

——【模拟开始】——

《请设国子监武科疏》当日送到内阁,赵贞吉都票拟赞同,张居正和高拱对这份奏疏没有票拟意见。

兵部上下反对声浪很大,兵部尚书霍冀都上书反对。

兵部中下级官员攻击定国公徐文壁乱政,定国公上书请罪。

隆庆皇帝搁置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馀威望点:200点。】

【是否花费500点威望点,确保奏疏完全执行?】

好家夥,苏泽拉着定国公徐文壁一同上书,还遭遇了这麽大的阻力。

如果苏泽单独上疏,怕是现在攻击他的奏疏已经堆满了通政司了。

果不其然,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这项「请设武监」,实际上是损害了兵部的权力。

继承武官职位的兵部考试,还是纳粮免考,这些都是兵部的权利。

甚至可以说是兵部的核心权力之一。

每日兵部门口那麽多「跑部」的将门子弟,其中不少都是因为这个去的。

说个简单的例子,皇帝允许纳粮免考,那纳多少粮食,纳粮以后多久才能正式授官,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很多时候,兵部只要「卡」上一下,就能让下面等待继承军职的将官难受。

未满十八岁的署职军官,因为年龄未到,他们没有管理卫所的权利。

这时候卫所的军权,就掌握在代管的上级军官或者副将手里。

很多军官已经满了十八岁,却迟迟不能实授。

比如戚继光就是这样,他十七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戚继光署职其父登州卫指挥佥事的世职。

但是一直到了十九岁,戚继光才得到兵部实授,才算真正掌握了登州卫的职位。

这两年时间,戚继光豪杰仗义,经常喊人回来吃饭,但是每次都只有粗茶淡饭。

登州卫的军屯土地船只,全都掌握在副将手里。

等到戚继光十九岁跑部成功,得到朝廷实授后,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清查登州卫的军屯。

而还是戚继光,他从小习武,武技出众,又拜儒生为师,也有学问,人情世故又练达。

换做是别的人,兵部稍微卡一卡,几年时间就过去了。

除此之外,大明武将是要降阶继承的。

指挥使的儿子要降为指挥使同知,千户要降为副千户。

但是在《大明会典》中,又规定了几种可以不降级的特殊情况。

大明初年,至少不到百分之十的官员能够不降阶将军职继承下去的,这还是在国初还有仗打,还有军功可以立的情况下。

在嘉靖年间,已经是近八成的军职都能不降阶传承下去了。

至于这是为什麽,是因为嘉靖年间的卫所千户百户们比国初更勇猛,还是因为大明会典的漏洞已经形成某种潜规则,那就不言自明了。

言而总之,军职继承,这是兵部的核心权力之一,是不容染指的。

苏泽的奏疏,都不是染指兵部的权利,只是让不到十八岁的署职军官,以及刚刚袭职的军官去国子监读书,兵部的反对就这麽大。

如果真的触碰到兵部的核心权力,苏泽都不敢想,到底要多少威望点才够。

这就连兵部尚书霍冀,也必须在兵部的压力下上书反对。

这不是霍冀本人立场的问题,而是作为部门的主官,必须要为部门出头,要不然你如何号令自己的部门?

上级的威信,同样需要手下确认才行。

在大明宫,李隆基是一句话就能要来岭南荔枝的圣人。

但是在马嵬坡,李隆基也要下旨处死自己的爱妃。

苏泽只是没想到,定国公徐文壁你怎麽这麽怂!

兵部官员上书弹劾,你就请罪了?

如果你定国公能抗住压力,是不是自己就能少花点威望值?

苏泽无奈。

现在还差300点威望,不过现在刚刚月初,如今自己每天可以增长16点威望值,也就是不到二十天就能攒满。

苏泽果断选择「是」,让系统先锁定任务,等攒够了威望值就执行。

处理完这件事,开始筹备国子监武监的事务。

他召来了【飞鸽传书】,亲笔写一封给戚继光的信,这是他请求戚继光总结自己的作战经验,给国子监武监编写一份教材。

当然,武监只是苏泽对大明军制改革的第一步。

接下来就是将武监从国子监内独立出去,形成独立的军校。

最早的军校都是只招贵族生员的,这也是正常的,在历史大部分时间,军官都是一种贵族专属职业。

苏泽也不准备跨过这一步,大明这麽大,这麽多卫所,不也出了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名将?

况且没有一个名将是在军校读书读出来的,都是在战场上血海淘金出来的。

军校的职责,就是用规范化的军事教育,培养合格的军官就行了。

而近代军官,无论他们出身是什麽,他们天然就是进步团体。

甚至别说是近代了,在苏泽穿越前的那个世界,军官团体都算是一些小国中少有的进步势力了。

所以无论兵部怎麽反对,苏泽都要将这个武监建起来!——

腊月二十一日。

「号外号外!定国公请罪!兵部再上疏弹劾!」

「京师糖价大涨!蔗糖期货指数大涨!」

报童的叫卖刚刚响起,街边的茶馆中就传来喊声,报童忙不迭的走进茶馆。

喊话的是靠窗的一桌客人,为首的是一位身穿黑色绸缎长衫的中年人,在绸缎长衫外套着夹绒的皮袄。

报童出没于京师的大街小巷,自有一套看人的方法,这中年人一脸的富贵气,一定是出手阔绰的豪客。

但是同桌的人打扮却十分的简朴。

对面的中年人身穿靛蓝色的棉袄,这种颜色出自天然染料菘蓝,好处是价格便宜,坏处是穿久了会掉色。

这个中年人身上的棉袄已经掉色了,这副打扮就是京师最典型的穷秀才。

桌上第三位是个年轻人,报童看到了年轻人的官靴,知道这肯定是一名官宦人家子弟。

一商,一官,一民?

报童很少见到这样的组合,但是他还是向席间最年长,也就是身穿黑色绸缎的中年人问道:

「客官,您要哪份报纸?」

最年轻的官宦人家读书人先开口说道:

「京师的报纸你都有吗?」

报童自豪的说道:

「诸位客官,小的身上只有四大报,但是你们要别的报纸,小的也能搞来!」

三人都笑了起来,最年长那个身穿黑色绸缎的中年人开口道:

「四大报是哪四大报?」

报童立刻说道:

「当然是《乐府新报》,《新乐府报》,《新君子报》和《商报》了!」

报童念出四份报纸,三人表情各异。

最高兴的还是这开口的中年富商,他又问道:

「哪份报纸卖的最好?」

果然是外地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