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我蛮夷也(1 / 2)
第415章 我蛮夷也
李爽在魏州待了一月有馀,才带着船队继续前行,进入了冀州。
冀州是古九州之一,也是河北的古称。到了今日,冀州辖区不断变换,只是河北诸州之一。
尔朱荣死后,高乾带领部曲袭占信都,控制了冀州。
顺着永济渠往北,到达了渤海高氏的大本营蓨县之后,李爽便让舰队停了下来。
封隆之带着冀州的官吏早已经在等候。
封隆之是冀州刺史,不过台面之下真正的大佬乃是高乾。
不过此刻,高乾并不在等候的队伍之中。
高欢带人去了幽州,宇文泰带人去了相州,河北的世族都希望这两帮人能够以和为贵,可最后会如何,他们都无法预料,甚至心中带着几分恐惧。
当年,六镇之兵祸乱河北之时,他们可都是亲身的经历者。
高欢丶宇文泰当初可都是在六镇兵的队伍之中。
如今虽说都从了良,可这屠刀是放下了还是假装放下了,谁都没有底。
高乾心中也是恐惧的,但他更多的是抗拒。随着李爽距离他越来越近,高乾反而是待在自家的庄园之中,称病不出了,只是让封隆之出面。
渤海封氏以刑名闻世,乃是法学世家。
封隆之年逾五十,可外表气度,却很不一般。
「祖裔,久闻大名!今日一见,名不虚传。」
封隆之被高乾顶在了前面,本以为会受一番责难。可没有想到的是,李爽对他的态度,却格外的热情。
见了面,李爽就拉着他的手,和他讨教起了刑名律法之事。
信都当年被六镇兵攻破之后,城中百姓遭受了劫掠淫辱,府库为之一空,凄惨至极。
封隆之当刺史这几年,将冀州治理的井井有条,将信都从一座被六镇兵血洗之后的白地治理成了河北有数的大城,自是能力不凡。
高乾与封隆之相差十来岁,封隆之居于高乾之后,平日里虽没受什麽大委屈,可也谈不上有多愉快。
高乾本质上是名游侠,擅长是破坏规矩,而封隆之出身法学世家,擅长的是立规矩。
若是再往前几百年,高乾和封隆之这样的人,一个会加入墨家,一个会加入法家,双方会是死对头。
高乾平日里不插手封隆之治理冀州之事,但也绝对没有兴趣听他讲什麽刑名律法。
可如今,这位年纪轻轻还未到三十的秦王却以谦恭的态度向封隆之请教他的专长,封隆之一时间有些受宠若惊。
聊着聊着,见封隆之聊得很是兴起,李爽便问道:
「祖裔也知道,朝廷如今艰苦,一应用度都在缩减。朝廷以光复巴蜀之功,赐本王九郡十万户,本王本不欲受,奈何群臣相劝,本王为不负天子之恩,维护朝廷法度,不得已收下了。只是,这九郡十万户该如何治理,本王却没有头绪,祖裔能否为本王解疑惑?」
封隆之听了,面色一变。
刚才聊得太兴起了,没有想到李爽在这里给他挖着坑呢!
如今河北世族面对李爽这个外来者,也不管昔日之仇了,总体保持着默契,想要搞「非暴力不合作」。
封隆之并不看好。
非暴力肯定是非暴力,但合不合作可由不得一众世族。
刀在人家手上呢!
可封隆之不看好,并不意味着他要更改阵营,也不意味着他想要看着这缺口从自己这里破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封隆之很清楚这个道理。
当下,封隆之收敛了笑容,摸了摸胡须,道:
「治国之道,不在于律法条陈如何!秦法完善,事无巨细,皆有所规,然秦二世而亡;汉高祖约法三章,匹夫可定,粗陋不已,而关中得以大治。」
李爽听了,问道:
「却未知其中差别?」
封隆之道:
「便在于一个信字!」
李爽点了点头,却听封隆之继续道:
「商君徙木立信,秦得以强盛诸国,便是如此。律法条陈完善,可没有这个信字,反成祸乱之源。大王欲安天下,必先得此一字。」
封隆之说这话,其实很巧妙。他没有给李爽说具体的主意,此后李爽做什麽,也找不到他头上。
他最后说的那个信字,很明显是说李爽要取信河北的世家大族,河北才能安定。
「祖裔之言,本王受教了。」
……
封隆之见完李爽之后,回到了信都。
只是,还没有太平几日,高乾就将他找了过去。
高乾的庄园便在信都和蓨县之间,离信都只有不到半日的路程。
庄园规模很大,仆从数千,周围田亩百顷,桑丶枣丶桃丶梨等林一眼望不到尽头,又引水入庄园中心的坞堡,周匝环绕,以为堡垒。
高乾居住的屋子便在庄园的中心,乃是一座四合院,周围风景秀丽。
可高乾的状态此刻却有些不太正常,红着眼眶,像是一只嗜血的野兽。
封隆之见之,以为是幽州或是相州那边出事了,随问道:
「怀朔人动手了,还是武川人动手了?」
高乾冷笑了一声,道:
「还有空管别人,我们这里都要着火了。」
封隆之眉头一皱,显然,高乾的怒火是冲着他来的。
「乾邕,何意?」
高乾盯着封隆之,问道:
「你是不是和大野爽说了,要稳定河北的形势,当取一信字?」
封隆之听了,点了点头,道:
「是我说的!」
高乾听了,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大野爽听了你的话后,决定于信都立府,以安河北数十万众。」
封隆之懵了,随后,他爆发出了激烈的情绪,嚷嚷道:
「我不是这个意思啊!」
高乾面对如此的封隆之,也察觉到了异常,不过他也没有好气。
「你不是这个意思有什麽用,大野爽逢人就说这是你出的主意。」
封隆之听了,面色惨白。
高乾在旁,埋怨道:
「祖裔,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大野爽跟我们不一样,别看他长得不俗,穿着道袍更是一番飘逸出尘之相,可他就是个土匪。在他面前,能少说话就少说话,你怎麽还凑上去呢?」
封隆之此刻后悔不已,看着高乾,问道:
「那该如何?」
「大野爽来了,想要再赶他走就难了。如今,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说完,高乾看向了封隆之,叮嘱道:
「你可别再凑上去给他递话柄了。」
「再凑上去我就是驴!」
……
封隆之那日听了高乾的话后,回到了信都的刺史府中。
随着李爽将秦王府河北分府设在了信都城中,不少人看着封隆之的眼神就不对了。
那是一种对待叛徒的目光!
封隆之想要解释,却也解释不清楚。
他的话,李爽的确是受教了,可却是有选择的受教了。
如果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孩童,那封隆之大概率会说一句「孺子不可教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