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31章 微服私访(2 / 2)

加入书签

见一户人家竹扉半掩,赵俣拍门而入。

这户人家只有一个老婆婆在家,赵俣便与她拉起了家常。

老婆婆问赵俣姓氏,赵俣回答说:「姓赵,居东京,外出归来,准备与妻儿相聚。」

老婆婆看着张纯丶李琳等女问:「诸位娘子是?」

赵俣笑着说:「侧室及妾室。」

老婆婆见张纯等人各个羞花闭月丶沉鱼落雁丶环肥燕瘦,有些还有异域风情,恭维道:「大官人好福气。」

赵俣问:「近年日子可好过?」

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好。」

不用赵俣追问,老婆婆就自顾自地说:「陛下登基后,娶了袁娘娘丶麻娘娘丶叶娘娘,袁娘娘改革了农业,教亩产翻了好几番,麻娘娘发明了好多种农具丶农业机械,教种地轻松了好多,叶娘娘创作了《叶诗韵医典》,教我等穷苦之人,生病了也有法子可医,不至于像从前那般,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只能等死。陛下还命人重修水利,疏浚河道,教我这里的田地再不怕旱涝之灾,又推行新政二策,取消了人头税,还常常减免我等赋税,教我等可去做副业赚钱补贴家用,这日子可比从前好过太多咯。」

老婆婆说着,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的笑容,那笑容里是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也是对未来好日子的笃定期许。

听见老婆婆只提了袁倾城丶麻晓娇丶叶诗韵的名字,根本就没提她们两个,张纯和李琳心里多少有点腻味。

她们五个可是一块穿越过来的,还是一块嫁给赵俣的,这些年她们两个也很努力,甚至比袁倾城丶麻晓娇丶叶诗韵更努力,可到头来,根本就没有人知道她们的名字,甚至都不知道赵俣也娶了她们。

张纯心想,『别人我也就忍了,袁倾城和麻晓娇这些年虽然不如我和琳姐拼,公平地说,也干了不少事,倒是叶诗韵那个每天只知吃喝玩乐的大宅女,仅凭默写了一部《赤脚医生手册》,就被民间立碑建生祠,这也太不公平了吧?!』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干得最多的还真是张纯和李琳。

这些年,张纯就跟打了鸡血一般,每天都扑在帮赵俣处理政务上,比赵俣还勤奋。

而李琳则是全心全意扑在军事上,帮赵俣盯着大宋的每支军队丶每件军事,大宋的军事实力能变得这麽强,李琳绝对是背后最大的功臣。

只可惜,张纯和李琳付出了这麽多,除了赵俣以外,别人几乎不知道她们的付出。

张纯和李琳非常清楚,将来在史书上,多半只会有麻晓娇丶叶诗韵丶袁倾城的名字,她们多说,可能也就会留下赵俣的皇妃张氏丶李氏这样的字眼,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

嗯……李琳还有李琳炮和李琳铳,或许能在军事史上留下点她发明火器的事迹。

而她张纯要是不能当上赵俣的皇后,只怕在史书上真是没有她的多少记载,说她白穿越一回也不为过。

这也是张纯拼命培养自己的几个儿子的原因之一。万一他们中的谁有出息,能当上大宋的下一任皇帝,那她肯定能当上赵俣的皇后。就是追封,都会封她一个皇后之位,就像赵构当上了皇帝,他母父韦氏,哪怕再不受赵佶喜欢,哪怕给盖天大王完颜宗贤生过两个儿子,不也成了赵佶的皇后之一。

如果真有那一天,张纯这些年的努力也许才会在史书上留下一点吧。

然而,即便真能如愿,张纯估计,她的名气也远远不如麻晓娇丶叶诗韵丶袁倾城大,甚至都有可能不如李琳大。

对此,张纯只能很无力地在心中吐槽一句,『选择真是比努力重要啊!』

赵俣不知道张纯和李琳心中是怎麽想的,他也顾不上张纯和李琳有什麽想法。他这麽多女人,要是天天猜她们的心思,那他也就不用干别的事了。

甚至可以说,与其去猜张纯和李琳的心思,赵俣更愿意去猜这个老婆婆的心思,『这老太太说的这麽好,该不会有人事先教过她吧?』

真不怪赵俣有这样的想法,实在是,皇帝身处权力之巅,却也往往是信息最闭塞之人,层层迭迭的人心与利益,总会织就一张无形的网,将真实的世间隔绝在外,只把精心粉饰的「太平」呈于御前。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晋惠帝司马衷那句「何不食肉糜」,早已成了皇帝脱离实际的经典写照。当百姓因饥荒而食不果腹,只能挖草根丶食观音土时,他却困惑于「没有粮食,为何不喝肉粥呢」。这背后,正是信息传递的断层——底层的疾苦被官吏层层过滤,未能抵达皇帝的耳中,让皇帝对民间的真实困境毫无认知,只能凭着自己身处深宫的经验,说出荒诞之言。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等改革,意图扭转明朝的颓势。然而,当改革触及诸多既得利益者时,各种诋毁与不实信息便不断涌向万历皇帝。地方官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隐瞒改革带来的实效,夸大执行中的困难与民怨,久而久之,万历皇帝对改革的认知逐渐偏离实际,最终导致改革成果未能完全巩固,明朝的积弊也未能彻底根除。

皇帝被层层环绕,身边的人或为自保,或为私利,有意无意地筛选丶篡改信息,形成一个坚固的信息茧房。

这使得皇帝所听到的,多是阿谀奉承;看到的,多是刻意布置的假象。

赵俣身为穿越者,手上又有皇城司丶东厂丶锦衣卫这样的特务机构,一般人肯定蒙不了赵俣。

但话又说回来,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胆大妄为之徒敢尝试蒙蔽赵俣的视听。毕竟,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总有人会铤而走险。

至少赵俣要防着这一点,省得自己被人蒙在鼓里。

基于此,赵俣问老婆婆:「皆是好事?可有不足或需要注意之事?」

老婆婆想了想,说道:「还真有一事,当今陛下若不知,或有大事发生……」

……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