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绝粮焚寨车轮放平:辽东绞杀三重门(1 / 2)
第329章 绝粮·焚寨·车轮放平:辽东绞杀三重门
…
众所周知,金国是由女真人建立的,而辽东是女真人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其早期活动的核心区域。完颜阿骨打正是在夺取了辽东之后,才奠定了金国的基础。
因此,说辽东是金国的龙兴之地都不为过。
若丢失辽东,会削弱女真各部对金国的归属感,甚至可能引发内部离心,影响政权凝聚力。
辽东地理位置险要,东接朝鲜半岛,西临蒙古草原,南连中原,是金国抵御外部威胁的天然屏障。它阻挡了蒙古部落的南下和辽东其他势力(如高丽)的侵扰,保障了金国核心统治区的安全。
若辽东的地理屏障作用丧失后,金国可能直接暴露在大宋丶辽国丶蒙古草原部落丶高丽等势力的威胁下,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辽东还是金国向南扩张的跳板。从辽东出发,金国可直取辽朝腹地(燕云地区),进而南下进攻大宋,是其实现对北方广大地区统治的战略支点。
金国一直都是以辽东为基地向南推进,最终灭辽丶逼宋。若丢失辽东,金国失去战略后方和扩张跳板,不仅无法继续南下,甚至可能被辽朝残馀势力反扑,丧失已占领的部分区域,沦为区域性小政权。
辽东地区农业丶畜牧业丶渔猎业发达,盛产粮食丶马匹丶毛皮丶矿产(如铁)等资源,为金国的军事扩张和日常统治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支持。
尤其是马匹和铁器,对以骑兵为主的金国军队至关重要,可以说,辽东的资源供给直接关系到金军的战斗力。
失去这一区域,金国将面临严重的物资短缺,难以维持统治机器的运转,甚至可能因经济崩溃引发内部动乱。
东京路辽阳府一带是女真人口重点分布区,其辽阳丶鹤野丶宜丰丶石城四县和长宜镇共有民四万多户,若每户按五口算,约二十馀万人。
而算上东京路猛安谋克户及州县汉丶契丹丶渤海等各族人口,大致能达一百四十多万人。
这里绝对是金国的聚居区之一,金国通过控制辽东,能够稳定本民族的人口基数,保障兵源补充。
没了辽东,金军将面临兵源枯竭丶装备和后勤补给中断的困境,难以支撑对辽丶宋的持续战争。
所以,辽东是金国的根本之地,从政权起源丶军事安全到经济支撑,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金国维持统治的重要保障,若丢失辽东,金国的崛起进程会被彻底打断,甚至可能在与辽丶宋的对抗中迅速衰落,难以成为统治北方的强大政权。
总之,辽东是金国无论如何都不能丢的一片区域。
大宋与残辽联手图谋辽东,对金国而言无异于存亡之战。
即便在兵力丶装备看似处于劣势的绝境下,金国也必然以死相搏,完颜阿骨打等人没得选。
而游击战术恰是其抵消宋军大炮优势丶拖垮宋辽联军的核心策略。
已经吃过大亏的金军,深知宋军的李琳炮的威力。
完颜阿骨打等杰出的金国将领,通过与宋军这些场战斗,已经总结出来,这些能轰开城墙的重型火器,虽然能在正面战场形成压制,却受限于两点致命缺陷:一是自重惊人,需数十人甚至牲畜拖拽,在辽东多山丶多林丶多沼泽的地形中寸步难行,从辽西走廊到辽阳腹地的数百里路途,光是翻越高句丽故地的山地丶穿越辽河下游的泥泞湿地,就足以让炮队日行不过十里;二是后勤消耗极大,每门炮每日需消耗大量火药丶炮弹,运输队伍还得携带粮草丶工具,稍有迟缓便会陷入「炮在阵前,弹在途中」的窘境。
针对李琳炮的弱点,金军采取了「袭扰为纲丶避实击虚」的游击策略:
也就是,女真骑兵化整为零,依托山林熟悉的地形,昼伏夜出专攻宋军粮道。他们不与炮队正面交锋,而是盯着运输火药丶粮草的辅兵队伍,在林间设下陷阱,用火箭点燃粮草车,或趁夜突袭分散的护卫小队,让宋军的李琳炮时常处于「有炮无弹丶有弹无炮」的尴尬境地。
一次宋军的炮队行至萨尔浒山谷,金军先以小股兵力佯装袭扰,诱使护卫队分兵追击,再派主力突袭后方火药车,一声巨响后,十馀门大炮瞬间因无弹可用沦为废铁。
还有,辽东多辽国旧寨,这些依山而建的堡垒虽不及州城坚固,却能卡住要道,金军将主力藏于寨中,任由宋军大炮轰击外围土墙——反正寨内储粮充足,士兵熟悉地道丶暗堡,待大宋的李琳炮因弹药耗尽或后勤中断后撤时,再从寨中杀出,夺回失地。
不久前,辽阳外围的石城寨之战中,宋军大炮轰塌了一半寨墙,却发现墙后是深壕与鹿角,金军从两侧山岗用弓箭压制,待宋军士兵架梯攻城时,又从地道绕至后方袭扰,拖至大宋弹尽粮绝撤退,始终未能夺下石城寨。
同时,金国用从高丽掠夺的资源和女人对残辽的军队进行招降。
残辽现在是一穷二白,连军饷都不发,粮食都是大宋给提供的,还打不了胜仗,没有缴获。
短时间行,大家有爱国情怀,为了复国,为了报仇,为了雪耻丶雪恨,可以不要任何回报苦撑。
可时间长了,肚子的空响盖过了复国的口号,冻裂的手指握不住复仇的刀枪,爱国情怀在日复一日的饥寒交迫中被消磨得只剩薄薄一层。
再眼瞅着身边的宋军士兵每月能领到沉甸甸的饷钱,身上穿的是能扛零下三四十度的棉袄,睡觉时有上好的帐篷和棉被,帐中还能点煤和木炭取暖,逢年过节丶打了胜仗还有酒肉罐头,受伤了有军医诊治,战死了家人能拿到足以糊口的抚恤。
辽军将士心里的天平渐渐倾斜。
同样是为国而战,凭什麽宋军能吃得饱丶穿得暖,自己却要饿着肚子啃冻硬的豆子?就这豆子,还是大宋给辽国提供的。
同样是抛家舍业,宋军身后有朝廷兜底,生老病死,大宋朝廷都管到底不说,大宋朝廷还给立功的将士分房丶分田丶分女人,而自己战死了不过是荒野里一抔无人问津的黄土。
那些曾经喊得震天响的「复国雪耻」,在饿到发昏的夜里,渐渐变成了对「一顿饱饭」的朴素渴望。
经常有辽军将士偷偷向宋军借粮。
对此,大宋方面也大方,不论谁来借,都有监军对接,客客气气地多给辽军的将士拿些吃的,辽军将士有事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也都会帮助,比如帮辽军将士救治伤员。
在闲聊时,宋军将士都会说,这打仗,打的是国力,而非只个人勇武,你看我们这边,大炮一字排开,将金狗轰蒙了,上去就是砍,战功就跟白捡的差不多,再看看你们,兵甲都不全,只能拿命拼,这也就罢了,还吃不饱,穿不暖,怎麽打胜仗,分明就是在送死。
听宋军将士这麽说,辽军将士感到深深的不甘丶深深的不平衡。
有个辽军小兵,拼死击杀了两个金兵,换来的赏赐不过半袋发霉的谷子,这要是在宋军中,立下这样的功劳,都够换二亩良田丶两贯赏钱丶一个婆娘了,还能吃顿庆功酒,酒丶肉罐头管够。
有个辽军的小校望着自己磨得露趾只能塞点乌拉草才不至于冻掉脚趾的靴子,再看看宋军小卒脚上都穿着厚实的毡靴,那点「辽人当战死」的骨气,像被雪水泡过的柴火,再也燃不起火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