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5章 权相铁腕,雷霆迁都(2 / 2)

加入书签

为江山计,我等臣子,食君之禄,受国之恩,岂能畏缩?

若仍有异议者,非不知迁都之利,实乃恋汴梁之私产,惜一己之安逸!

此等心思,非为国家,专为私利,居心叵测,昭然若揭!为国者,当以陛下之心为心,以社稷之重为重。若抗旨阻挠,便是负君负国,何配为大宋之臣?

迁都之事,陛下既已立誓,便是天命所归。谁敢逆之?必诛无赦!」

宰相丶宰执纷纷表态,而且各个态度强硬,压得那些不愿意迁都的大臣,一时之间不敢提出异议。

见此,蔡京趁热打铁,以朝廷的名义,开始颁布准备迁都的命令,命户部立即招募匠人丶民夫,工部更是直接在工部侍郎李诫的率领下前往燕京设计新的都城和皇宫,同时,派人寻找原材料最好的地区,兴建水泥厂丶钢材厂丶砖厂,为新都提供建材……

随着迁都的命令下达,汴梁城恰似被抽去梁柱的楼阁,一日日显出颓势来。

往日里寸土寸金的御街两侧丶金明池畔,旬月间便跌去三成。

那些倚仗祖产占地千亩的勋贵世家,名下财产日日缩水。

昔日千金求购的临街铺面,如今挂出半价,仍无人问津。

有那急着脱手的,甚至愿以原价三成贱卖,只求换些现银周转,却只见牙人摇头,道是:「燕京那边刚划了新坊区,谁还肯把钱砸在这过气之地?」

曾有宰相府邻的宅院,年前还能值万贯,如今富户们盘算着迁都后「空宅无人守,盗患必生」,竟跌至三千贯仍难出手。

更有那商铺云集的樊楼一带,绸缎铺丶酒楼丶金银铺的掌柜们日日聚在茶肆叹气,往日「一铺养三代」的黄金地段,如今租子降了一半,租户仍多有退租,说是要随朝廷去燕京开新铺,不愿留在此地喝西北风。

那些在汴梁盘桓了数代乃至数十代的豪门权贵。田庄在城郊,当铺遍街巷,族中子弟多在京中任职,连祖坟都葬在京畿的风水宝地。迁都于他们,无异于釜底抽薪——田宅贬值事小,失去了汴梁的地利,日后在朝堂的根基丶族中产业的命脉,都要被连根拔起。

于是,他们在暗地里的动作便多了起来。

有些人抱怨:「陛下此举,分明是要断我等生路!燕京那苦寒地,能比汴梁繁华?迁去了,我等祖产何在?族中数百口人,喝风不成?!」

郑绅起初担任直省官,这是一种地位普通的低级官职。低到他连老婆和孩子都卖了。老婆后来辗转嫁给了河东名将张蕴,女儿郑显肃被他卖进宫里当了宫女。

后来,郑氏被赵俣娶为皇后,郑绅开始获迅速升迁。

到了现如今,郑绅已经被赵俣封瀛海军节度使,加正二品检校太师丶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等,郑显肃的两个兄长郑翼之丶郑成之分别是陆海军节度使和安德军节度使。

靠着郑显肃当上了皇后,这些年,郑氏一族成了大宋新贵,在汴梁城广纳田产丶房产,富甲一方。

郑氏一族,绝对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范。

可迁都令一下,郑绅见汴梁田宅丶商铺价大跌,心疼不已,是真不想辛辛苦苦十几年,一朝回到解放前,便想进宫找女儿说说,看能不能让赵俣缓一缓迁都,让他们将家产卖了再迁都也好啊。

见到郑显肃后,郑绅说:「迁都,吾家产业损甚,族人难安,汝可向陛下言,缓之?」

感觉这麽说有些不妥,郑绅又说:「汴梁百姓闻迁都而泣,恐生民变」,还说:「燕京初定,水土不服,恐伤龙体。」

郑显肃听言,恨铁不成钢道:「糊涂!国家大事前,我父独念家产耶?燕京险固,可安国,此乃大事。陛下迁都,为大宋长久计,汝怎因私欲阻之?」

又道:「若以私废公,触怒陛下,家产安能保乎?宜早遣族人往燕京,此为正理。」

郑绅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低头应下,没再提缓迁都的事,悻悻回去了。

这样的事,不在少数。

这样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这些人或明或暗,或聚或散,都在盘算着如何让迁都的诏令「缓行」乃至「废止」。

有人提议联名上奏,历数迁都之「弊」;有人想煽动市井商户罢市,制造恐慌;甚至有那胆大包天之人,密谋着「借天意说事」。

一时间,汴梁城的繁华表象下,暗流汹涌。那些豪门权贵的朱门里,夜夜灯火通明,谋划之声,几乎要压过街市上渐稀的喧嚣。他们自以为根基深厚,人脉广博,定能扭转圣意。

却不知,都不用赵俣出手,在郑显肃和赵寿的配合下,蔡京调动皇城司,对指挥使李彦说:「京中阻挠迁都者,无论勋贵士绅,凡有串联丶密谋丶煽惑者,悉擒之,勿泄风声!」

皇城司密探当夜便如鬼魅般出动,那些在朱门内密谋的权贵丶串联上奏的官员丶暗中煽动商户的豪强,尚在灯下盘算,便被破门而入的皇城司密探堵个正着,家中往来书信丶密谋手札尽数搜出,人赃并获。

一夜之间,数十家府邸被围,哭声丶呵斥声在暗夜中此起彼伏,却又被刻意压制,未敢惊扰太多市井。

次日清晨,蔡京将皇城司呈上的名单与罪证送去燕京,请赵俣定夺。

赵俣看过这些罪证,龙颜大怒,当即拟诏:「阻挠迁都丶结党营私者,罔顾社稷,为国贼!着即抄没家产,充作迁都之资。主犯问罪,刺配三千里,永不得回京!」

圣旨传回东京,汴梁城震动。

抄家的兵卒络绎不绝,曾经煊赫的达官贵胄丶士绅望族丶豪商臣贾的府邸被贴上封条,罪犯戴着枷锁,被押往城外,刺面的烙印在阳光下刺目惊心。

见到这一幕,那些反对迁都的人,无不噤若寒蝉。

经此一事,汴梁城中再无人敢公开非议迁都,暗流骤息。

蔡京立于相府窗前,望着街面上渐趋平静的景象,嘴角勾起一抹冷峭的弧度——在大宋的千秋基业面前,些许蛀虫,清除便是,何足挂齿。

'陛下已然下定迁都的决心,任何私利挣扎之人,皆螳臂当车耳!』

于是,在赵俣还没回来的情况下,仅在权相蔡京等人的主持下,大宋就已经开始做迁都的准备了……

……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