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兵临城下,王对王(2 / 2)
原易州知州李处温以及其家人不愿意再待在易州了,赵俣将其家族迁到了东京汴梁城,并在汴梁城中赏赐给他家一套宅院。
而李处温丶李处能丶李夔,则跟赵良嗣一块,全都被赵俣留在身边任用。
赵良嗣丶李处温和李处能对燕京的情况很了解。
所以,再在雄州开会商议进军燕京之事时,赵俣就让他们一块参与了。
会上,赵良嗣主动跟赵俣等人说:「燕京城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四方有八个城门,东为迎春丶安东,西为显西丶清晋,南为丹凤丶开阳,北为通天丶拱辰。城内街道纵横,主要干道有东西和南北两条。城内划分为二十六个坊,各坊皆有坊门和围墙。」
种朴问:「宫城在何处?」
李处能抢着回答说:「宫城在西南隅,规模不大,但四面城墙很坚固,皆有城门。」
种朴又问:「城墙多高?」
赵良嗣回答说:「城墙高三丈,宽一丈五,十分牢固,易守难攻。」
孙路问:「城内有多少人口?」
这个问题,赵良嗣和李处能就回答不上来了。
这时,李处温回答说:「大约不少于三十万。他们聚族而居,各族很复杂,汉人居多,但势力最强的是契丹和奚族。」
种朴问:「有多少军马?」
李处温如数家珍道:「城中有四五万御帐亲军丶宫卫骑军丶铁林军。城外有十万四军,居庸关等地还分散着十多万人马。另外辽国的勤王之师也会陆续到达燕地。」
御帐亲军是辽朝的中央禁军,类似于赵俣的神机军,它由全国各族军民中选拔出来的精锐组成,是辽王朝的战略机动部队。其骨干由辽太宗所置的「皮室军」和太祖皇后述律氏「选蕃汉精兵」所置的「属珊军」组成。皮室军全盛时期,编制庞大,约有三万人;属珊军约有两万人。
宫卫骑军性质属于皇帝丶皇后的私人宫卫部队,也称斡鲁朵军或宫分军。是保卫皇帝丶维护皇权的重要武装力量。任务包括平时担任皇帝及后妃的侍卫,皇帝及后妃外出时担当扈从,皇帝及后妃死后负责守陵,战时应召出征。终辽一代共建宫卫骑军十三支,总人数为十万零一千人,平均一朝约一万多人。
铁林军是辽国仿照赵宋王朝的静塞军和西夏铁鹞子建制组建的重甲骑兵部队。因为辽国控制着广袤的北方草原,可从容挑选优质的骑兵和战马,其兵员素质高于赵宋王朝的静塞军,略逊色西夏的铁鹞子。铁林军全盛时期的规模为一万人左右,成为辽军精锐中的精锐,多次在宋辽战场以及辽国征讨草原和辽东的战场上战功赫赫。
不过这都是辽朝巅峰时期的战力,现在很多都已经是名存实亡了,没听李处温说吗,这些王牌军队加一起也不过才四五万人马。
赵俣君臣对此也是有一定的认知的。
种朴问:「四军是什麽?」
李处温回答说:「所谓四军,是指由契丹丶奚族丶渤海和汉人四个民族士兵合编而组的一支队伍,这是辽国目前的精锐军队,也是辽国的兵马大元帅耶律和鲁斡亲自掌握的一支军队,战斗力很强,之前就是由这支军队镇压的西北方面的叛乱。」
赵良嗣提醒赵俣君臣道:「众部族军是以部落为单位,由契丹及各归附的奚丶渤海丶室韦丶女真等各族人民组成的军队,是辽王朝镇戍和边防的重要地方军,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这才是真正麻烦的。
其实,单独的燕京城,并不难打,难得是,燕地的所有关隘都在辽国的控制中,而且辽国现在还有大量的援军。
关键,辽人大多都是游牧民族,虽说他们中不少已经汉化,但事实上,还是有很多胡人保持着游牧民族的习性,他们上马就能战,不容易彻底剿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历史上将成为这个时期战斗力最强的女真人,还有稍晚一百多年的蒙古人。
也就是说,赵宋王朝要想对辽国发动灭国之战,可不是简单地打几场胜战就可以的,这需要举国之力,还得好好打上几年,并且策略得当,关键还得辽国彻底不行了。
对此,赵俣君臣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摸清楚敌人的情况了,现在就得是赵俣做决定,下面的仗该怎麽打了。
对此,
有大臣提议,反正他们此来也只是为拖住辽军,目前战略目标差不多也已经达成了,不如就此止步,以易州和涿州的防御设施作为新的防线,就此布防,继续跟辽军对峙,为章楶他们收复西夏争取时间就可以了。
有大臣认为,易州丶涿州这里也是平原,其并不完善的防御设施根本不足以挡住辽军的骑兵,在这里设置防线,宋军会很被动,他们认为,即便对峙,也得将战线推到卢沟河一线,据河而守。
还有大臣认为,卢沟河距离燕京仅有三十里路,要是将战线推到卢沟河,还不如直接兵临城下,给耶律延禧君臣造成最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再也不敢干涉赵宋王朝收复西夏。
更有激进的大臣,看辽军的战斗力也就这样,他们又都已经打到这了,燕地七州已取其二,而且,辽国皇帝耶律延禧昏庸,辽国现在无比孱弱,不如乾脆使使劲,将汉人丢了两百多年的燕地给收复了,他们甚至希望一举就将燕云十六州外加平滦营三州全都给收复了。
事实上,支持最后这一点的,大有人在。
这里面可不全都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大臣,有些大臣还冷静地给赵俣列出一二三四条,表示这是赵宋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天赐良机。
就此事,赵俣跟张纯和李琳也聊过。
让赵俣很意外的是,张纯和李琳给他的建议都不一样。
张纯建议赵俣,一定要坚持先收复西夏的战略,不能被眼前的顺利给蒙蔽了双眼,在冲动之下,造成两线开战的局面,如果真是那样,赵宋王朝的大好优势可能就没了,或许还会陷入被动,错失大一统的天赐良机。
而李琳的建议则是,集中力量彻底击溃辽军,收复燕地,甚至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再攻取平滦营三州,她相信宋军有这样的战力。
张纯和李琳都达不成一致,就更别提赵宋王朝的大臣了。
毫无意外,赵俣带来的大臣,也是说什麽的都有,关键他们说得还都很有道理。
最终,还得赵俣做这个艰难的决定。
赵俣自然不会像耶律延禧那样逃避问题和做决定,他综合考虑过后,下旨:大军继续向前推进,扫清沿路所有障碍,目标兵临燕京城下。
「朕要亲自会一会耶律延禧!」
……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