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章 改朝换代,登基加冕!(2 / 2)

加入书签

“宗人府会把你除名,皇族族谱永远没有你的名字,你别脏了贾家那块地,你也别想在外面逍遥,你这个蠢脑子活着容易被霄小利用。”

“要麽有血性自尽而亡,要麽剃度出家,伴着青灯木鱼磨平心里的恨意毒意,终生不能离开方寸之地!”

话音落罢,礼部官员来商议宗人府事宜,贾赦贾蓉赶紧走过去,看到贾宝玉就想到那一晚祖坟被掘,简直是厌恶至极。

贾宝玉踉踉跄跄,脑海里浑浑噩噩,眼睁睁看着礼部官员对贾赦贾蓉躬身施礼,隔壁的贾琏一身华服,也在迎接鸿胪寺官员。

贾家的族人都富贵了!

他们都富贵了啊!

而自己被贼老天记恨了!!

为什麽!

远处的茗烟袭人失落至极,他们看到昔日的丫头仆役都喜笑颜开。

过了许久,茗烟上前搀扶贾宝玉,悲声道:

“二爷,安葬好太太,就剃度出家磨平心性,早日醒悟过来。”

贾宝玉一把扯开,脸庞涨得通红,绝望嘶吼道:

“我要日日夜夜活在痛苦中,听着外面皇恩浩荡,凭什麽?我才是麒麟儿,我不要做和尚,我不要再承受煎熬!!”

茗烟心力交瘁,喟叹离开。

落得人人厌恶的下场,二爷又不敢自尽,只能疯疯癫癫日夜煎熬了。

.......

平安坊,连绵阁楼外满朝权贵,院子里,赵姨娘贾母和前朝太后陈氏聊得兴高采烈,贾赦贾蓉前来禀报。

“失陪。”赵姨娘跟前朝太后稍表歉意。

来到偏僻的廊角,贾赦先是朝赵姨娘行跪拜礼,再向贾母问安,接着如实阐述。

赵姨娘冷着脸,寒叱道:

“那头憎恶的苍蝇自作自受!”

“至於贾宝玉,任他自生自灭!!”

贾老太太同样表态,语气更是果断绝情:

“人人唾弃的孽畜,自尽更好,活着别污了皇族名声!”

毁祖祠掘祖坟鞭尸那一晚,贾她早就跟不孝孙子断绝任何关系,昔日的宠溺太过愚蠢,一想到那孽畜耀武扬威的模样,她时时刻刻都在泛恶心!!

贾赦恭敬领命,看来自己处理得没错。

赵姨娘正要离开,便被凤丫头喊了过去。

寂静无人的别院里,王熙凤笑吟吟称了一声太後娘娘,接着拉住赵姨娘来到里屋,故作好奇道:

“陛下大婚,谁能㣉宫为妃。”

赵姨娘斜睨着她,饶有兴致道:

“凤丫头,你怎麽跃跃欲试?”

“胡说!”王熙凤即刻否决。

赵姨娘盯了她许久,突然挽着其手腕,笑靥如花道:

“怎麽会少了凤丫头。”

望着她捉弄的笑容,王熙凤美艳不可方物的脸颊渐渐滚烫,小声问:

“你何时知晓?”

赵姨娘轻笑了两声,“环儿还是百户时,我给他清洗飞鱼服,看到内襟的胭脂印,那时便猜到了,故作不知罢了。”

王熙凤稍显尴尬,抿唇不语。

然而。

赵姨娘加重语调,脸颊笑意更深:

“她们都知道了,同在屋檐下,你做得再隐蔽都有破绽,林丫头宝丫头全都知道,时不时跟我说你呢。”

王熙凤脸蛋酡红,别过脸去,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赵姨娘倒是非常认可凤丫头,搂着她低低道:

“环儿是皇帝,礼制他说了算!!”

........

.........

同一天,翰林院气氛肃穆,群贤列座。

内阁诸公和六部尚书都在,包括翰林院资深大儒,还有宗人府代表“太上皇”贾政。

今日便要议定三个国号年号,让陛下做决定。

礼部尚书率先开口,悠悠道:

“贾氏溯源,源於殷商末期贾国,以国为氏,又担任虞官,我建议国号为“虞”,大虞帝国,江山社稷长久无虞!”

话音刚落,学识渊博的翰林院大儒登时否决,肃声道:

“殷商末期的虞官是掌管山川野兽,以虞为国号,你委实可笑!!”

礼部尚书不敢再言。

至於贾政虽坐在首位,却一声不吭,他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兵部尚书小心翼翼道:

“陛下武力盖天,神威笼罩万万里,若不如就以武为国号,大武王朝!”

群臣都看透了他的小心思,兵部尚书当然希望江山偏武。

众人同时否决,礼部尚书冷笑道:

“陛下登基之前就制定了前所未有的利民国策,免田税八年,摆明了注重文治民生,陛下的赫赫功绩在华夏史书上都格外璀璨,何需以武为国号炫耀?”

兵部尚书也不说话了。

群臣继续议论,接着便是“楚”国号,提此的翰林编修被骂得狗血淋头,贾家祖地是金陵楚地,但“楚国”偏居一隅,岂能适合於大一统帝国?

诸葛首辅沉思许久,目光明亮道:

“日月为明。”

“幽而复明。”

“大明帝国,再适合不过!”

“陛下乃当世神明,既是煌煌大日,又是照亮苍生黎庶的月亮,况且意在追求更光明的社稷治政,让天下民生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几位重臣思虑再三,纷纷颔首附议。

就连贾政都觉得大明帝国非常不错。

然而,饱读百书的翰林院大儒又出言否决了:

“西域更西方,有明教,拜明教,火明教,以明为国号,实为不妥,朝廷如今疆域辽阔,不可侧重一方。”

众臣深深皱眉,这个理由太过牵强,没有多大的说服力。

翰林院大儒神色严肃,语气坚定道:

“最相斥的是什麽?贾五行属水,明五行乃火,自古水火不容,绝不可以‘明’为国号。”

听到这,群臣立刻闭嘴,贾政也息了心思,五行相克,绝对行不通!

翰林院大儒站起身来,不疾不徐地说道:

“礼乐昌民莫过於周,国泰民安莫过於周,虽说历史上有几个以周为国号的朝代,但“周”国号非常合适。”

“周,圈内大吉,放在江山百姓,便是苍生黎庶大吉大利,国祚绵长,走向盛世。”

略顿,他继续提议:

“亦或是大宁王朝,百姓生活安宁平和。”

“从陛下颁布的免税国策,百姓追求於藏富於民,民生安定,且希望後世子嗣必须遵从。”

“要麽‘周’,要麽‘宁’!”

中枢重臣们闻言沉默不语,确实难以反驳,这两个国号应该符合陛下的心愿。

诸葛首辅环顾四方,见无人反对,便撰写公函,亲自觐见陛下。

一个时辰之後,他手拿圣旨返回。

“首辅大人?”众臣赶紧询问。

诸葛首辅毕恭毕敬地将圣旨放在案桌上,肃声道:

“陛下意在大宁朝,希望苍生安宁,每一个百姓都能过上宁静平安的生活。”

“年号为神照,今年改为神照元年!”

中枢重臣们齐齐躬身,异口同声道:

“陛下心系百姓,社稷安宁,神照苍生,无病无灾!”

贾政也跟着朝拜,脸上喜不自禁。

过去已是历史尘埃,迎接大宁王朝统御四方!!

大宁开国皇帝之父,一想到这个尊称,贾政低着头独乐。

群臣相继离开翰林院,回内阁颁布诏书,传告天下。

另外,还得紧锣密鼓地筹办登基大典和帝王婚礼,都是在同一天,从清早到傍晚事无巨细,何况天下各国的君主都亲自来了,这将是神京城前所未有的隆重辉煌时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