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章 「老铁,要折扣不?」(1 / 2)
第1031章 「老铁,要折扣不?」
PS:七月最后一天了,有月票的都投投吧,别浪费了。
五亿欧元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按照当前的汇率都超过36亿元,哪怕是放在销量大增的尉来当下,也无法忽视这组数字。
不过檀锦程看中的并非这五亿欧元尉来要不要分摊其中一半。
按照当初在设立尉驰动力之时与宝马的协议条款,尉驰动力将优先利用当年利润来弥补前五年的亏损,在真正实现全面盈利之前,无论是宝马还是尉来,在尉驰动力身上实际都是得不到一分钱的。
当初跟三菱的合作模式也是如此,前几年其实都拿不到什麽东西,以投入为主,当然也就谈不上赚了多少钱了。
不过在2016年至2018年这几年三菱销量巅峰期,每年超百亿的营收,还是能够给尉来提供稳定盈利分成的,例如说2017年,尉来三菱给尉来贡献了4.4亿元的净利润,对尉来当时的扩张起到一定作用的。
不过真要说起来,尉来三菱对尉来贡献最大的倒不是每年的利润分成,而是在三菱决定退出国内市场之后移交的生产基地以及供应商协同。
三菱移交的生产基地,解决了埃安系列很大的产能困境,埃安系列在2022年度的销量预期是20万辆至25万辆区间,其中主力车型埃安S在2022年的销量是超过10万辆。
除了退出留下的财富之外,在技术输入方面,尉来也获得了三菱在发动机和四驱系统上的部分技术经验,给尉来自研的发动机以及其他自主车型的研发间接提供了一些帮助。
「相对来说,与三菱的合作我还是很满意的,跟长泽裕的合作也比较愉快,小日子虽然小气,但是按照合同办事,他们是能够做到的,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整体上而言,与三菱的合作,对于尉来还是好处多多的,在与三菱合作之初,尉来虽然凭藉着悦驰系列在国内闯出了一定的名气,但是在一个合资品牌大过天的消费观时代里,三菱虽然在国内日BO西山,但是影响力还是不小的。
藉助于跟三菱的合资工厂,尉来品牌在知名度与技术底蕴方面获得了国内部分消费者的认可。
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是觉得跟合资品牌合资,说明这家企业有一定的实力,对于他们的产品也更加放心一些,某种意义上来说,三菱当时对于尉来也起着「背书」的作用。
长泽裕是合作之初三菱总部派驻过来的,少壮派的长泽裕跟檀锦程也算聊得来,合作之初三菱为了谋求发展,总部对于长泽裕有放权,也有资源上的支持。
而长泽裕也是敢想敢干,很快就让三菱重新在国内市场再次站稳脚根,虽无法做到一线合资品牌那样的风光,但是当时日子还是过得比较滋润的。
只是很可惜,三菱跟大多数的日系品牌一样,对于国内的电动化转型显得犹豫不决,对于技术也是过分的看重,对长泽裕的支持也没有成立之初的力度。
渐渐的,三菱也就走上了二线合资品牌的老路子,被市场一步步的淘汰,这是历史的惯性,也是市场的必然,不会因为某个人而停下脚步。
但是不管怎麽说,三菱之于尉来,更多的还是以帮助为主,如果不是实在无法说服三菱,尉来其实也没有必要再跟宝马合资成立一家公司。
三菱要退了,尉来对于合资工厂的资源肯定是倾向于尉驰动力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怎麽倾斜其实不是宝马的态度决定。
尉来早已经不是十几年前的尉来,合资也不再是十几年前的合资,BBA光环虽然依旧,但褪色不是一星半点。
替尉来承担5亿欧元当中的一半,说没有诚意,那真的就是冤枉宝马了,小20亿就这麽不需要你出了,放在任何一家企业当中都是非常大方的。
但是这种一锤子的买卖显然不是檀锦程看重的,尉来拿出这2.5亿欧元也不是不可以,相比起2.5亿欧元,尉来更注重于长远的规划。
宝马内部对于尉驰动力有一个新的评估,尉来同样也是如此。
按照去年的销量评估以及今年的增长率,尉驰动力在2022年度的营收规模大致是在25亿元至30亿元区间,2023年度的营收有可能会突破40亿元,至2025年,年营收极有可能突破60亿元,成为豪华纯电汽车的标杆企业之一。
但是说实话,哪怕是尉驰动力把营收干到百亿,对于现在的尉来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尉来要的是提升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另外对于宝马的技术,我们也有着一定的诉求。」
2月18日,正月十八,檀锦程在这一天来到了张家港,这是他年后第一次公开性的产业视察,选择在张家港其实还是想跟尉驰动力高层聊一聊尉来的诉求。
尉驰动力采用十人董事会制度,当出现决策分歧之时需要有超过八票才能获得通过,董事会采用CEO轮值制,尉来与宝马方面派驻的高管分别以两年为任期轮值CEO。
今年尉驰动力的轮值CEO是宝马的人。
「非常感谢檀总的当面沟通,总部那边也向我们反馈已经收到您的邮件了。」
傅姚,宝马集团全球副总裁,兼任尉驰动力轮值CEO,宝马决定加码国内新能源汽车项目,傅姚是具体的负责人之一。
身处国内,尉来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技术领域的能力傅姚再清楚不过,宝马利用尉驰动力加码国内业务,尉来的态度以及资源倾斜度非常的重要。
2021年尉来对于尉驰动力的资源倾斜并不多,除了派驻的高管之外,运营团队也是以派驻为主,表现得比较随意,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还是让第一年交付的MINI纯电车型拿下了8000辆的销量。
实际上宝马现在的位置比较尴尬,全年84.62万辆的总销量,较之于2020年度虽有小幅度上涨,但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仅只有4.8万辆,渗透率仅仅只有5.7%。
4.8万辆当中,还包括MINI的8000辆,由于挂着的是宝马的品牌,尉驰动力生产的车型销量也计算在宝马ZG名下,去掉这8000辆的销量,他们新能源渗透率还要下降一个点。
84.62万辆的总销量其实也不保险,下半年尉来L1对于宝马部分车型的冲击力度很大,今年国产化的i3将要交付,加上ix3,这两款电动车型,是宝马在2022年度的销量大头。
宝马的i系列,是他们的电动车型,另外X5的国产化,也让宝马对于竞争有了更大的信心。
BBA三家当中,宝马是2021年度的销量头名,其他两家都不足80万辆,但是不管是哪一家,都想凭藉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势爆发搏一搏百万年销量的。
然而,傅姚也知道,想要完成百万辆的销量目标,也不是那麽容易的,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是宝马突破的关键点。
2022年度,宝马对于国内的销量预期是10万辆至15万辆,要达到这个增速,去年表现要优于主品牌的MINI就极为关键,宝马对于MINI资源倾斜力度加大,理所应当。
「与檀总交流就是这麽的轻松,不知道檀总您所谓的增加供应链话语权还有技术诉求指的是哪方面。」
缓了缓心情,傅姚继续问道。
10万辆至1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期,对于宝马而言很重要,但是在尉来那边,仅仅是尉来L1这一款车型的销量而已,说起来还真是让人感慨啊。
以尉来为首的国产自主品牌这些年进步堪称神速,尉来甚至已经能够威胁到BBA在国内的地位了。
MINI的销量又不计入尉来旗下,今年也还是分不到钱,尉来撑死了也就从这边拿点新能源积分,但是这个积分对于尉来也不很重要。
尉来自身的新能源积分花都花不完。
总部给出的诚意确实不错,不需要尉来出钱,但那又如何,尉来缺不缺这2.5亿欧元不说,尉驰动力本身的发展对于一家千亿集团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
战略上也不如宝马重要;说白了,尉驰动力之于尉来,说是「鸡肋」也不为过。
「那我就直说了啊。」
「您请。」
傅姚微笑示意道,现如今国内车企同行里,够得着跟檀锦程当面对话的还真不多,熟悉檀锦程的人也都知道,要想跟尉来合作,跟檀锦程直接对话是最简单直接的。
首先檀锦程能够当场拍板,另外就檀锦程习惯在谈判的过程当中单刀直入,把条件与诉求以及出让利益摆在桌面上,跟买菜一样直接。
这种直白的方式,在车企掌舵人当中是极为稀少的,但是只要适应了他的节奏,那将是大大提升谈判的进度,对双方都有着诸多益处。
「先说供应链,随着MINI还有宝马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上升,对于动力电池的供应,必将有一个提升,锦新时代希望跟宝马重新签订一份长期的电池采购合同。」
「另外贵方在充电网络,智能化,本土车载应用创新等等方面,也希望更多的考虑一下尉来,这几点我们都有很深的合作基础嘛。」
宝马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长期规划,是占整体销量的20%以上,至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50%。
以宝马2021年度252.15万辆全球销量为基准,按250万辆计算,这就是50万辆的基准数。
理论上来说,从2022年至2030年,宝马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预期将从35万辆逐年上升至130万辆,至2024年销量将突破50万辆,其中纯电车型突破40万辆。
这就是百年企业的底蕴,一旦他们认真发力起来,增速还是非常吓人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