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23章 政治灾难(2 / 2)

加入书签

皇宫中。

「陛下,大事不好!」

「锦衣卫传来消息,勤王大军在昌平遭遇惨败,参将以上将领全部殉国,其中也包括主帅舞阳侯和监军……」

郑英逸的话没说完,永宁帝整个人都傻了眼。

眼瞅着援军即将抵达,再过五天就可以北上解围。

最糟糕的局面,却先一步出现。

因为朝廷的错误指挥,导致他的舅舅死在前线,这让他如何向宫中太后交代?

三镇大军团灭,上百名勋贵子弟战死,京中肯定要闹翻天。

昌平之战,没有输在军事上,政治上却赔了一个底朝天。

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勋贵和外戚都要和他离心离德。

朝中的平衡被打破了,新一轮的文武之争已经爆发。

内心深处,他恨死了搞事的文官。

最⊥新⊥小⊥说⊥在⊥⊥⊥首⊥发!

如果不是这些家伙逼宫,他也不会急着让舞阳侯北上,没有北上就不会有大败。

没有这场大败,那麽局势还在掌控中。

北虏再次兵临城下,无非丢一些面子,现在一败里子丶面子全丢了。

「陛下,这一仗我们并没有输。

敌军的伤亡,远高于我军。

此战之后,参战的北虏,势必要进行休整。

接下来的大战,朝廷的压力必然大减,有利于……」

不等郑英逸的话说完,永宁帝就先变了脸。

战争不光是军事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皇权是需要支撑的。

尽管看起来满朝文武,都是皇权的支柱,可实际上这里面依旧有亲疏远近。

文官集团是皇权支柱,但这根支柱距离有些远,并且已经处于失控状态。

勋贵同样是皇权的支撑,但永宁帝和勋贵集团的关系,并没有外界看到的那麽密切。

双方能够保持合作,舞阳侯在中间扮演了重要角色。

现在连接双方的纽带被斩断,再想要修复,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召集京中三品以上的文武议事,朕要当众宣布这个噩耗。

另外太后那边,谁也不准提及此事!」

永宁帝神色凝重的说道。

理智告诉他,追责的事情,必须立即落实下去。

务必要赶在勋贵们闹起来前,先给他们一个交代。

如果此事处理不好,帝国的统治根基,就会受到动摇。

……

夹板上,景国良望着远方,愁容不由自主的涌上眉梢。

「国公爷,再过两天我们就能抵达通州。

舞阳侯是我朝名将,麾下部队也是天下精锐,再坚持几天应该不成问题。」

章师爷开口劝说道。

从舞阳侯所部遭到围困的消息传来,自家国公的心情就没有舒展过。

连带着他们这些亲信,日子也不好过。

「难啊!」

「以三镇之兵,对抗十几万北虏,又无坚城可守。

就算老夫在舞阳侯的位置上,也没有把握挡住敌人的兵锋。」

景国良摇了摇头说道。

在收复南直隶的时候,两人合作过,他非常清楚舞阳侯的真实军事水平。

比起一般的文官,肯定是要强的多,但距离名将还有不小的差距。

遇上这种逆风局,舞阳侯能撑到现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援军即将抵达的消息,不是什麽秘密。

北虏收到消息之后,肯定会加强攻势。

想要坚持到援军抵达,难度系数实在太高。

一旦舞阳侯所部战败,局势将恶化到无法收拾。

「国公爷,越是这种时候,您越需要保重身体啊!」

「万一局势不幸失控,还要您出面收拾烂摊子。

现在大虞的局势,再一次来到悬崖边上,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丈深渊。」

章季平神色凝重的说道。

连续的天灾人祸,天下有识之士,都意识到大虞的江山社稷危险了。

朝廷的一系列骚操作,寒了无数人的心。

每一次局势好转,必定闹出么蛾子,让局势再次恶化。

如此反覆的折腾,再厚实的家底,也经不起祸祸。

「难啊!」

「还是牧儿看得远,知道朝中局势复杂,早早跳出去避开纷争,眼不见为净。

我们这些身在局中的,很难清晰的看清局势。

朝廷勒令舞阳侯率兵北上,不是单纯的军事失误,更多的是政治纷争。

长城防线一捅即破,里面藏了太多的蛀虫,朝中各大派系估摸着都被牵扯了进去。

文官们担心舞阳侯进京后,同陛下联手,揭开这个捂住盖子,让他们陷入政治被动。

为了政治利益,才鼓动陛下下旨,令舞阳侯率兵北上。

陛下,在此事中的表现,同样令人揪心。

挡不住文官的压力是其次,关键是他还有其他选择。

如果他真的想要拒绝,完全可以直接勒令舞阳侯驻守通州。

只要舞阳侯所部不进京,文官们就能够接受,具体驻扎在哪里并不重要。

可结果却是让舞阳侯率兵北上,还是连下多道圣旨催促。

究竟是想御敌于顺天府之外,还是想藉机削弱我勋贵系的力量,谁能够说的清呢?」

景国良的感慨,把章季平吓的面如死灰。

非议皇帝,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可不是他能够听的。

如果有只言片语流落出去,成国公不一定会倒霉,但他这位师爷肯定要凉凉。

「国公爷,慎言啊!」

章季平急忙劝阻道。

不能让自家国公说下去,他这位师爷都不敢听了。

有些事情可以想,但绝对不能说出来。

勋贵系对皇帝不满,那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大虞朝的烂摊子,靠勋贵们才收拾好的,转头皇帝就和文官们搅合在了一起。

看似是文官在逼宫,皇帝被迫做出抉择,可政治从来不是看到的那麽简单。

永宁帝从不是什麽软柿子,如果不是他故意释放讯号,文官们敢那麽放肆?

逼宫这种犯忌讳的事情,任何人都要三思而后行。

真要是把皇帝得罪狠了,掀桌子的难度并不大。

皇帝只要愿意硬顶,有勋贵系的支持,就算文官闹腾,顶多也就再来一次百官罢朝。

类似的操作,先帝朝时期发生过不止一次。

场面闹的很大,最后被宦官给镇压下来。

新玩法不会,跟着学习总是可以的。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文官集团影响力确实大,却也没有大到能废立皇帝的地步。

……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